close

151214_1.jpg - blog

瘋狂的計畫。 原先沒有打算北上。
就算北上,也是團團轉,但因為行程真的太趕太累,又總是期待團團轉有機會來南部。
(結果國璽台北、香港轉完就要休息準備考試了嗚嗚TAT)

接到蘇打綠邀請德國流行交響樂團一起演出的消息時,無法抵抗的訂票了。當時冬專似乎還沒仔細聽,僅僅憑著幾支已經釋出的MV,以及美麗專對阿龔專業的信任,我想,這樣的陣容怎麼可以錯過?於是不顧演唱會當天上午還有半天班、隔天還有進修課程,16小時內北高來回。

也幸好沒有錯過。 因為是流行搖滾/民謠與交響樂的結合,沒有一般聆聽古典樂的優雅肅穆,多了一份俏皮和輕鬆。有別於正襟危坐的音樂會,既可以放鬆自在的搖頭晃腦,又能不受干擾的享受音樂…感謝蘇打綠帶來的全新的體驗,這樣表演型式和環境秩序,可以說是滿足了我。

唯一美中的不足的……我明白蘇打綠這次的訂下的「規矩」有其特殊用意,比如想要扭轉台灣觀眾以為安可曲目是理所當然的歪風。不過,我還是覺得事先聲明沒有安可,是一件可惜的事。

只有足夠出色的表演,才能讓觀眾意猶未盡的喊出安可,不是嗎?但不代表安可一定要永無止盡的唱下去。沒有安排安可曲目,就算只是上台講講話,再次感謝,也是一種對觀眾的回應。畢竟安可不是為了強迫演出者加碼唱觀眾想聽的,而是表達感動的一種方式。

對我來說,因為演出者事先聲明沒有安可曲,使得結束時整場的氛圍處於一種不能喊安可的狀態,這讓我覺得傳遞意猶未盡、表達捨不得演出結束的情緒的自由,好像被剝奪了。當然,或許是蘇打綠的貼心……畢竟怕已習慣之前演唱會模式的歌迷或路人有錯誤的期待吧?顧及大家可能會失望的情緒,也希望觀眾把注意力集中在本番,乾脆自己先當壞人?(笑)

--

151214_2.jpg - blog

2015.12.12
蘇打綠 故事未了演唱會歌單:

01 故事
02 蟬想
03 融雪之前

04 痛快的哀艷
05 對殺人狂指控
06 地平線

07 左邊
08 你心裡最後一個

09 後悔莫及
10 吵

11 我們不懂
12 博物館
13 回車諾比的夢
14 城市


中場
15 冬之頌第四樂章:莊嚴的快板
16 小情歌
17 說了再見以後
18 下雨的夜晚
19 他舉起右手點名
20 Everyone

21 你在煩惱什麼
22 牆外的風景
23 未了
24 Must keep singing
25 各站停靠+小星星+他夏了夏天

151214_3.jpg - blog

※進場小速記:

先看二馬在《LIFE IN LIVE流行音樂與活動》裡面驕傲的小巨蛋天頂,開四面的蘇打綠沒用到一般常用的藍區,細看藍區上面超多懸吊點。此次舞台四面每側兩條懸吊式音響,黃區三樓額外加兩條。正中央兩條直下不同面的音響。控台在紅2C,題詞機四面各一,遠燈前後側。19:00開始環型動畫彩蛋鐘樓,每五分鐘團員動畫人偶報時。


※12號當天結束後的速記:

1.開場由阿龔帶領管弦樂團進入第一趴串四季入冬,但因為我夏秋完全沒買,當然就不熟。
2.因為很喜歡《無與倫比的美麗》專輯,所以唱《左邊》我還蠻驚艷的,但這個部分的背景好像是卡拉??不確定。
3.《後悔莫及》和《吵》超感動~~前奏有點沒認出來。
4.冬的曲都很讚!!!另外聽到《城市》管弦樂團版整個大滿足!!!!
5.中場休息後是長長的鋼琴協奏曲,爽爆嗚嗚阿龔我愛你嗚嗚!!!!
6.選了《小情歌》但我真的還好,私心是想聽多一點美麗專(喂)
7.冬專應該全唱完吧?超滿足!
8.全部約三小時,包含中場休息和謝幕。


※結束後隔幾天的感想補充與隨想:

老實說聽管弦樂團很容易累,狠狠盯著樂團兩個半小時後,眼睛就痠澀到不行,最後幾首歌眼皮撐不住只能閉眼欣賞,純粹聽音符也覺得很美。

很喜歡打綠的客座吉他手(小洋),家凱的角色比較偏節奏吉他?(而且家凱的位置一直背對我囧)至於肢體投入三人組應該是青峰、小威和阿龔,每個都超有戲的我的媽(XD)。走位我想不是沒排,而是排得比較彈性。所以外圍的攝影師很辛苦,一直衝來衝去追著青峰滿場跑。

有趣的是中場休息結束,1F觀眾走到一半音樂家就開始進場,然後一坨藍特區打粉在樂手進場動線前被攔下,超尷尬的等音樂家走完,還蹲下來避免擋到後面紅特區的觀眾,在原地聽了一段,等攝影機移開才快速回到位置。(我很擔心他們蹲完整個下半場,所以一開始無法專心看舞台囧)

由於前三張專輯是我的蘇打綠初心,對於演唱早期的歌特別感動。至於四季和四季中間的專輯,就算是《你在煩惱什麼》我也不太會唱,所以無法加入大合唱的行列。對了,青峰說要大家練好《Everyone》,但那首副歌的旋律真的很不明亮,對女生來說音域偏低,顯得合唱音量稍小了點,不過我偷偷觀察,大家都有認真唱哦。

《小情歌》的亮點在於交響樂編曲版本,反而不是歌曲本身;我感覺第二趴的安排比較多飯撒(fan service),所以說蘇打綠還是有考慮到觀眾想聽的歌,並沒有青峰自己硬要講的那麼任性。喜歡用四季開場(對歌單是秋→夏→春→冬,現場因為我對夏秋專超不熟,春專也沒聽幾次,基本上從影像和歌詞約略感覺^^””),最後以韋瓦第計畫主題旋律,串四季專四首含主題的歌曲做結尾,首尾呼應的巧思讓演唱會的概念相當完整,可以感受到這場演唱會才是韋瓦第計畫真正的總結。

(批踢蘇打綠板青峰澄清:「安排小情歌,是因為想唱,不是為了服務。」)

看11號第一場的友人請我check一下管樂,她覺得第一天管樂的部分比較悲劇。我12號聽完,覺得他們應該彩排就把細節設定好,像貝斯的低頻馨儀讓很多給大提琴和低音號。我猜是因為銅管本身就有音量,所以收音後公放出來的音量較小,部分是從現場空間聽到的『自然』混音,才會感覺有點怪怪的。

當然場地回音還是有,尤其在協奏曲尾段鋼琴比較激烈的部分,除了左右手交替,還有回聲混在裡面,仔細聽兩手變四手,的確有點干擾。感覺回音從三樓過來,也許和小巨蛋場地南低北高有關?其他部分還好,顯得明顯主要也是因為那段鋼琴音量超大的關係吧?另外中場前有一首歌一直出現雜音,我以為是loop效果,但看到有打粉反應,好像是鋼琴的收音有問題?總之下一首就沒有了。

回家check臉書,發現原來是德國的FOH音響師!聯繫到友人提及週刊訪問,提到德國人連舞台到觀眾的距離都要測量,突然感受到外國人的專業!一想到現場收音,同時進到音控台的訊號可能會破百(交響樂團就至少60軌了),這些軌數要怎麼混、再怎麼配音響公放,又不會干擾甚至重疊處可以相位抵消……尤其蘇打綠的場子管弦樂團並不是配角,每個聲音都要清楚,果然要靠數據化的音控啊!我相信德國人在歐洲經驗豐富,也謝謝蘇打綠把這樣的聆聽經驗帶進流行音樂的現場。

由於各頻的音軌都很多,所以大家的音量比重都不大。小威的大鼓震的很客氣,管弦樂團的定音鼓也是,因此節奏隊震到心臟的機會很少,感覺很『音樂會』。但我想這樣調,完全是為了避免音量過大產生回音干擾的關係。也正因為需要聽清楚這麼多的樂器,我很能體會這次蘇打綠會這麼特別的大聲疾呼一些規則,尤其是「不要跟唱」這件事。特別是交響樂團表現歌曲的音量跨度廣,為了聆聽品質,基準音量不會開太大……如果身邊坐了個愛跟唱的大嗓門,就真的悲劇了,細節什麼都不用聽了(掩面)

我常常在想,到底華人演唱會一起唱的陋習什麼時候能改掉?一、兩首大合唱是流程設計上需要觀眾有參與感也就算了,每首都唱,我到底是來聽歌手唱歌、樂手演奏,還是來到大型KTV包廂?所以很感謝蘇打綠這次的堅持。

全場MC時間我都很開心,很自然的get到拍手歡呼的點(我就是那種在青峰第一次嗆偷拍時拍手歡呼的人XD),僅除了講對音樂不妥協那裡沒有給予掌聲。因為很多音樂人也沒有妥協,只是個性不同,表演的形式不同,所以沒有用這種直接的方式來『要求』觀眾。

關於拍照攝影,我曾認真追溯演唱會的手機留影文化,它的初衷並不是這樣。發展至今變成拿著大砲、透過螢幕在看live和整場整場的拍,早已扭曲原先「此時此刻以觀眾視角記錄當下氛圍」的意義。

有人認為禁止拍攝是為了版權收益,實際上觀眾再怎麼拍,也不會有官方攝影和收音來得精緻,因此我認為這些影像對版權收益的影響有限(除非如日韓體系一樣緊抓肖像權,或許會覺得影響較大,不過artist本身更在乎的是智財權吧?)。比起版權,我認為干擾演出才是真正嚴重的問題。拍攝時高舉的雙手、明亮的手機螢幕、甚至拍照時的閃光,這些行為對於現場其他觀眾、演出者視線的阻撓,以及舞台燈光營造的氛圍被破壞,那才是讓人感到氣憤的部分。

一個良好演出及觀賞環境並不只是表演者及主辦單位的責任,演唱會的成功與否,觀眾的參與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因此,與其要求歌手都如蘇打綠這般「仗義執言」,還不如回頭自律建立起演唱會應該有的秩序。老實說聽著青峰的第一段MC,感覺很無奈啦,因為本人本來看演唱會就不拿螢光棒、不拍攝、不跟唱,完全靠一雙手在揮舞和給掌聲,所以並不希望台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這些與演出內容無關的事上。今天蘇打綠願意犧牲台上的時間來換取我們台下聆聽與觀賞的品質,我只能說這真是佛心來著啊!打粉很幸福。

(不過也可是能華人的樂團主唱都太溫馴啦,還記得09年家兄看完槍花的live,超興奮的跟我分享主辦單位的警語,警告觀眾不要亂攝錄影,若是造成主唱下台打人或演唱會中斷,主辦單位將依法提出告訴XD)

很慶幸第一次的蘇打綠演唱會就是《故事未了》…要擔心的是,看完這場之後,我要怎麼看其他演唱會啦!胃口被養刁了XDDD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ice  的頭像
    Alice

    左‧岸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