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5.jpg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Your Name Engraved Herein
上映日期:2020-09-30
發行公司:氧氣電影
導  演:柳廣輝
演  員:陳昊森、曾敬驊、邵奕玫、陳怡叡、王識賢、戴立忍、法比歐、龍劭華、王彩樺、洪都拉斯、林暉閔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是談青春成長的文藝愛情片,用純愛的初戀包裝青少年自我認同的課題。由於劇本是導演及監製兩位高中同學的真人真事改編,也蘊涵為創作者的青春留下紀錄的目的。

這部電影的電影語言考慮了文學性,以感性為出發點安排攝影與剪輯,因此製造了許多縫隙,一方面賦予故事詩意,另一方面適度留白,讓不同的觀影者有不同的想像。

所以,它不會有太多裸露的情慾鏡頭,避免讓青春期的敏感心靈對感情的試探迂回失焦;在行銷宣傳上,它也不會有過份的CP炒作,因為故事本身的真實成分,造就了它並不是女性慾望投射的耽美羅曼史。

我能理解為何身為同志的導演拍自己的故事,卻不歸類這部片是「同志片」,因為電影本身所呈現的,除了對自身性向的探索,更多是青春期模糊友情與愛情界線那份真摯的同性情誼。即使是異性戀,也能在電影中感受到與過往生命經驗的似曾相識。

愛要及時。

--

一刷和二刷的綜合觀影心得。

1.一刷跟著張家漢的視角雖然敘事稍嫌混亂,但可以把這種混亂視為阿漢的感性,還不至於拼湊不出完整的故事;二刷則是有餘裕的感受剪輯的倒敘手法,雖然這種餘裕反過來感覺到年輕演員在場次和場次之間出入的痕跡…昊森的影響不大,因為故事是順著阿漢的視角走情緒,而敬驊的部分似乎可以看到一些隙縫?我覺得隙縫也可能是因為導演/編劇刻意不給演員明確的答案,讓Birdy這個角色自我認同的不確定性存在於拍攝當下,以至於演員在跳拍的時候情緒無法銜接得很精準。

從訪問聽到敬驊說他自己一直到演完才確認Birdy是同還是雙…我覺得導演組真過分(稱讚意味),用各種方法讓年輕主演「不演」的掏出真實。不過導演和監製也有一直好好守護著演員就是了…或許只有這樣才能拍出直擊人心的作品吧。
 

2.一刷由於對飾演主角中年的演員本人既定印象太深,導致一時無法入戲,覺得太抱歉了,才決定去二刷。二刷非常享受電影後1/3中年的戲份,大寶哥每一個表情的轉換都讓人看的目不轉睛,不管是阿漢在小酒館第一次認出Birdy不敢上前打招呼的坐立難安,又或是驚喜相見時阿漢開心到合不攏嘴…連事隔三十年遲來的表白都只給觀眾Birdy的背影,讓我們看到原本帶著笑意開解Birdy的阿漢瞬間悵然若失。識賢哥的Birdy也很精彩,那略顯搖晃的走路方式,被阿漢鬧的時候熟悉的抱怨「你很煩欸」,還有三十年後才能坦承的歉疚…總之大寶哥和識賢哥的每一句話和肢體互動都好值得細細品味。

一刷因為不知道故事最後的走向,整個觀影情緒繃得很緊,總是期待他們還能再發生些什麼、好跨過三十年的空白:二刷的時候卻覺得那一整段小心翼翼地試探好美、好溫暖,能感受到那份愛是真實的刻在彼此心底沒有消失,導致我看完之後心脹得滿滿的、微笑著走出戲院。
 

3.雖然二刷看完,我仍然像一刷一樣被敬驊吸引,但既然是愛情故事(即使一刷我沒有當愛情電影看、更多的共鳴在於青春期自我認同的迷惘)就不能不提對手。作為本片的第一男主角,如果昊森沒有撐起來,這部戲基本上就不成立了。也因為阿漢的情感是如此真實,加上攝影用大特寫的方式表達,對觀眾來說根本是迎面撞上來那樣的衝擊,所以對我而言昊森演的好是顯而易見的事。

如果一刷敬驊給我的驚喜是Birdy的捉摸不定、是Birdy在阿漢面前的偽裝,二刷則能細細品味Birdy從離經叛道試圖飛翔轉為縮回體制內自願被禁錮的過程,以及Birdy的面具因阿漢熱烈的愛而龜裂的每一個瞬間。
 

4.二刷會有很多缺點被放大,尤其是美術場景陳設。比如浴室戲,劇組有想過蓮蓬頭太新潮的問題嗎?神父辦公室掛滿整面牆壁的聖像搞得好像販售陳列、澎湖隔夜襯衫上的血漬應該變成咖啡色吧?阿漢躺在沙灘上的大特寫顯得紅色顏料的痕跡太假。

另外,關於基督信仰的種種設定,張家漢他家是基督教用新譯本(還是更符合年代的和合本?)、神父配合家漢用上帝、神這樣的稱呼(天主教稱天父和天主、聖經是用思高本)也就算了,已經有影評吐槽神父告解時不可能和教友靠這麼近,我也很想吐槽影片中明明和整個告解的程序和經文都對不上好嗎?很少神父會在補贖的時候選擇「一起」念玫瑰經(電影中神父的姿勢比較像唸悔罪經)。而且家漢明明是基督教,心靈輔導可以理解,但新教教徒基本上不會找神父辦告解,就算一起祈禱/念經,首選也應該是主禱文/天主經。更不用說張家漢一個新教教徒,平常在家禱告也沒在劃十字聖號、出門學神父依樣畫葫蘆還給人家劃反(這違和感太重我一刷就看出來了)…只能說劇組很希望教友觀眾出戲XD

不過,單純就神父和阿漢之間的對話,除了稱呼上的bug,我感覺編劇已經很用心的在寫了。
 

5.不管是一刷還是二刷,都覺得最後蒙太奇的兩位少年把整首歌唱完太拖,削弱了前面兩位中年再一起走一段的餘韻…搞得我二刷都在注意曾敬驊到底可以多喘(喂)。Birdy愛跳沒問題,但要他邊跳還要每一句都唱到,會不會太辛苦了一點?我沒有不喜歡蒙太奇這段。只是喜歡減法,覺得合唱完一段就可以跑片尾字幕…到演員離開把字幕停掉,讓觀眾視線停在天光將亮的無人街道,耳邊聽到「Birdy」、「沒事」,再黑幕跑天使名單之類的…當然我也能理解導演監製現在剪出來的版本,一刷的時候看完整首是強烈的夢幻和不真實感。

很好奇最後的「Birdy」、「沒事」,在剪輯上是不是可以呼應北影版雨中電話後阿漢的大吼?導演/監製說最後院線上映的正式版有增有減,我個人覺得可以再減,但再減可能就不會這麼賣座了XD


6.雖然我沒有看小說,但是看了某youtube分析小說跟電影的差異,反而更喜歡電影的取捨和剪輯了。我很開心這部戲在情慾戲的選擇上,停留在現在這個位置、讓它是保護級。

我喜歡阿漢和神父的對話中愛與慾的分辨。浴室戲那段會那樣經典,就是因為比起慾望,看到更多的是情感的流動。澎湖原本可以安排一場激烈的、表達脫去外界束縛、在世界盡頭的不顧一切…但最後只是阿漢小心翼翼的摸觸,然後以一個互吻去呈現…珍惜的感覺更加強烈。三十年後,阿漢邀Birdy上樓,Birdy雖然婉拒,卻一來一往三個晚安的回應…喜歡一個人會伴隨著慾望沒錯,但我感覺導演最後的剪輯,選擇了把愛擺在慾之前。

謝謝柳導和瞿導給了觀眾這樣的故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ice  的頭像
    Alice

    左‧岸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