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刷是為了阿漢和神父的對手戲去看的。能對維特中學男女分隔的策略下「荒謬」的註解,我相信歐神父並不是抱著教條食古不化的神長,不會拿下地獄這種恐懼去威脅一個孩子。
我不想用基督徒角度分析阿漢(人設上他經文讀的比我還熟),因為信仰是人自己和天主之間的關係,阿漢犯了什麼罪、需要怎麼悔改跟補贖,會不會下地獄,都是他自己的事。他跟神師討論才有意義,我沒資格去評論,因為這需要嚴謹的神學訓練才能幫助教徒去分辨。
感覺觀眾不是基督徒,很難理解所謂「罪」這件事…那不僅僅是一般人所謂的華人社會規範、道德傳統等外在壓迫,還會伴隨著強烈的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內在壓力是很大的。
這不是信仰本身的問題,而是信仰被灌輸的方式…所以幾乎要重新認識自己跟神之間的關係、重新理解神對人的愛,再把信仰建構回去(當然有人無法,就離開/拋棄這個信仰…可就算拋棄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我還是信上帝。上帝不是說:『信我者,得永生嗎?』」
「上帝不是說:『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嗎?(馬太福音 7:7)我一直敲門你難道都沒有聽見嗎?」
我不知道昊森是不是基督徒,但我可以感覺到,讓這些台詞成立的人,其實是有信德的…也許因為固有的教條讓他感覺被遺棄,但他仍在渴求上主。這就是為什麼阿漢跟神父對話這件事這麼關鍵又這麼重要,導演/編劇很巧妙的,沒有讓歐神父用說教的方式去禁止或打擊阿漢的喜歡,每一句阿漢和神父的對話,都對應著相關事件的剪輯,讓神父陪著阿漢分辨什麼是愛。
「如果說他不愛你,你就不要勉強別人。這也是profiter du moment。」比起教條式的不能愛,神父更重視的是意願,對方有表示接受嗎?
「在乎不見得是愛。聖經要我們我們要控制自己的慾望,你不要讓別人陷入罪惡!」這是要阿漢分辨是迷戀、是情慾,或是真正的愛。
我覺得歐神父這邊的不要誘惑別人,不僅是字面上同性戀這種聖經上所謂會下地獄的罪,還有違反別人的自由意志… Birdy畢竟選擇了不回應阿漢的愛。
其實,比起色慾,阿漢更需要懺悔的是嫉妒。這個嫉妒已經實質上傷害到人了。所以撇開下面的字幕註解,我想歐神父和阿漢最後靠那麼近,應該是在唸悔罪經(有刻迷去對了法文,法比歐唸的是天主經/主禱文),求主引領和赦免阿漢的罪。
我覺得天主是公義的,祂給了人智慧,也給了人選擇的權利。在人權高漲的時代,被解放的到底是真正的自由,還是過度擴張的慾望?而這個慾望會不會反過來傷害我們自己?
歐神父最終沒有否認阿漢對Birdy的愛,但是他要阿漢思考Birdy是不是真的在回應,Birdy準備好要愛了嗎?這段輔導或許也給了家漢告白的勇氣,在父母面前向Birdy表示他準備好了,「那你呢?」。而沒準備好、真正不敢也不能愛的Birdy,才會愧疚又痛苦的流下眼淚。
—
(劇本原創小說內頁,圖片來源:電影臉書粉絲團)
三刷的眼睛微濕在最後跑字幕,那句「以本片紀念馬良神父」。柳導一定很愛上主,也很愛他高中管樂社的神師。
廣播中柳導有稍微聊到高中神師的事。也許在保守的當年,人沒有多元的選擇,只能依尋固有的模式,找一個團體作為歸宿,以融入社會安全網。但不論那位神父的性向為何,我想,選擇了聖秩聖事,就有把情慾愛戀都交託給天主的心理準備…而這種孤獨也是一種奉獻。因此,對於聖職這一路是不是走的義無反顧,只有當事人和天主知道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