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果覺得去年murmur《消失的情人節》、《同學麥娜絲》太直男視角,甚至覺得《親愛的房客》、《刻你》對女性角色不夠友善的⋯真的該去看《我沒談的那場戀愛》。編劇性別真的有差⋯我覺得期待男性寫很出色的女性角色本來就是個錯誤,因為他們故事中的女性,本來就是他們凝視對象的投射。

《誰先愛上他的》、《親愛的房客》、《刻在你心底的名字》都有觸碰到同妻,但只有《誰先愛上他的》真正處理同妻議題,另外兩部不是。這跟電影的主軸為何、編導從什麼角度切入有很大的關係。

《誰先愛上他的》描寫被騙婚的同妻跟男小三的故事,在女性角色上的琢磨本來就特別多。《刻在》的主軸是兩位高中男生的初戀,女配角插足兩位主角,戲份少但關鍵。簡短篇幅描繪出來的女性,是清楚自己愛上同志、以為可以改變愛人的性向、最後勇敢分手的知性角色。《親愛的房客》中,被騙婚的同妻更是二話不說斬斷婚姻,孩子讓給有傳宗接代壓力的前夫,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很早與電影主軸無關。

女性觀眾對《誰先愛上他的》比較有感是必然,編導是女性、劉三蓮是女主角,這本來這就是一個描寫女性的故事。而《刻在》和《房客》在處理形婚/騙婚這一段,因為編導是男性,主要角色也大多是男性,他們自然會著重在傳統父權社會對男性造成的壓迫。

身為女性、天生的女性主義者,如果忽視結構性問題,只道德譴責性少數的男性不要出來騙婚/形婚害人,不過讓性少數深藏到櫃內,繼續在結構下弱弱相殘,並不會讓情況變得更好。回到平權運動的本質,解放的不只是女性、也包括被壓迫的男性才是。

--

《房客》因為用懸疑去包裝,然後在立維跟健一山上爭執那一塊用信件回憶揭露真相快節奏帶過,我覺得蠻多人在那個部分沒理解健一男媳婦的動機與行事邏輯(關於愧疚和負罪感的部分),畢竟兩人都有道德瑕疵,但健一的道德瑕疵不太容易被快速同理。而《誰先》的故事說的比較好理解。

聽「影后製造機」楊雅喆導演的podcast訪問,《女朋友男朋友》問了很多同事借鑑不同於自己的性向的角色「金句」,《血觀音》看了很多瓊瑤和張愛玲的小說去寫女人之間的關係。而文首那幾位男導演兼編劇表達的是從自己出發去寫故事,自然有性別切入角度的侷限性。

好啦只是在對岸看到一堆看了《刻在》和《房客》的女性覺得這兩部比不上《誰先》,我只能說大家把自己帶入女角帶入的太好了。

arrow
arrow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