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北影版.jpg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北影版)
YOUR NAME ENGRAVED HEREIN (TFF)
上映日期:2020/12/04
導演:柳廣輝
演員:陳昊森、曾敬驊、邵奕玫、王識賢、法比歐 Fabio Grangeon





北影版也好看。

更完全的阿漢視角,把張家漢的心境交代得非常立體,有愛有恨有苦離愁;也透過鏡頭直接告訴觀眾Birdy無奈的決定,同時「固定」了Birdy配角的位置。

北影版的Birdy對少年阿漢而言非常接近「異男忘」,像是個非常溫柔、非常珍惜朋友的異男,只是被朋友喜歡上產生了困擾,才會若即若離。他對阿漢的愛情完全是隱藏起來的,即使不小心越界一點點,只要在阿漢面前,他都會想盡辦法收起來,因此北影版很難確認Birdy對阿漢的動心時刻。當三十年後Birdy突然告白、又說跟班班之間沒有愛,很容易讓Birdy從溫柔異男一下子變成騙婚渣男,成了典型被社會壓迫的深櫃、一個扁平化的悲劇角色。

幸好北影版的攝影和剪輯邏輯在細節上交代了男配的動機。每一次焦在阿漢身上時,Birdy看似以異男的反應推開阿漢、傷阿漢的心,可是在阿漢背後,總是多那麼一兩秒,不管是Birdy沉下來的臉,或是嘆氣,觀眾就能明白,每一次Birdy帶給阿漢的傷害,都是他不得不的計算。

印象很深的幾個處理,像是軍歌比賽後小吃攤,阿漢突然心情不爽(也許是兩人之中有了別人)跑去打電動,Birdy問張家漢怎麼了,先撇了生悶氣的阿漢一眼,才開始和班班聊陳昇的《擁擠的樂園》、跟班班分耳機,蓄意要阿漢誤會他和班班之間的關係。待阿漢問了「你們在談戀愛嗎?」,Birdy又再轉過去看了阿漢一眼,似乎默認了阿漢所說的話。

阿漢第一次在教堂祈禱的場次,鏡頭拍了Birdy走進教堂的腳步,表示Birdy聽到了阿漢的禱告。之後側拍Birdy的臉,焦全在阿漢臉上,讓Birdy在模糊的背景中,故意笑著祈求主賜給阿漢女友…爾後阿漢生氣離開,鏡頭卻結束在Birdy仰頭看天嘆氣的背影。

前往澎湖的路上,保留了不止一個像Birdy獨自坐在船艙那樣憂愁的鏡頭…明顯Birdy在被大巴他們霸凌跳樓之後,有越來越多的憂慮在阿漢看不到的地方,而阿漢只感受得到柏德的疏離。

因此這個版本被演員說比較悲傷,一方面阿漢和Birdy的眼神交流沒有被刻意強調、甜的地方沒那麼多;另一方面,對於Birdy的鏡頭保留更多的是他在阿漢背後的若有所思,觀眾可以直觀看見Birdy私底下的情緒,猜測他所有行為的動機。

關於北影版宗教的部分,不論是阿漢對神父告解內容的更動,或是增加的教堂第二次祈禱,呈現出阿漢內心的黑暗面,更貼近角色原型曾經有的心境(也就是柳美本人XD)

與神父告解的段落嘗試以天主教的七宗罪(迦拉達書第五章)來「檢視」阿漢,可以看到被慾望操控而墮落的阿漢,展現了人性脆弱幽微的那一面。這個「墮落」不是指愛上同性,更多的是愛而不得衍生的貪婪、嫉妒、色慾、暴怒。(甚至認乾妹那一段也有傲慢存在)

神父雖然回答不了愛上男生和愛上女生有什麼不同、只能用傷害家人這樣沒什麼說服力(實際上對親人傷害的根本不是來自於阿漢本人、而是來自於體制結構)的理由來勸誡阿漢,但北影版阿漢的問題已經不是愛上同性這件事,而是為愛而偏執…他的起心動念仍然該告解和請求赦免。

儘管是北影這樣的黑暗阿漢,也是很純愛的。他只是不能理解,像父母那樣沒有愛、只是為了傳宗接代的結合,或是明明就很淫亂的大巴他們,都還能被教會認同,或是不被社會歧視;他不過就是愛上一個男生而已。也許對男生有慾望,但他還是願意爲自己愛的人守貞,比大巴他們亂搞男女關係好得多了,為什麼他就不行?如果同性戀光存在就是錯誤,為何不一把火燒死就算了、還要存在於世然後痛苦不堪?

(不過我同意電影版版友評論這邊的臺詞寫的不好。阿漢不該那麼清楚什麼是異性戀霸權,又明確的把同性戀、異性戀區分開來談…這樣太像成年後已經清楚現代論述又再回去青春期抗辯,說教感滿滿。)

至於北影的浴室戲,我個人沒有那麼喜歡。除了鏡頭切換打斷了情緒,其實合意這件事情對我來說蠻重要的,缺乏這個前提,被撩撥時產生的任何回應包含依戀的動作,我都只把它視為自然的生理反應,而不會當作動了真情(因為沒有感情,有時候被撩撥也有正常生理反應;而就算最後動真感情,一開始的不情願、或是不想發生,也應該被尊重。)。被人禁止發出聲音和自己克制不要發出聲音,還是有一個程度上的差別…北影因為捂嘴而拉長了強制感,其實也拉長了觀影者不舒服的感覺。

在阿漢家差點出櫃的部分,我很喜歡漢爸的「什麼是咖仔」和Birdy先大聲說「對不起」再衝出去追阿漢。我沒有感覺好笑,甚至認為演員處理得很好。漢爸因為關心兒子,才會追問咖仔是什麼,代表他也想聽懂;而Birdy因為家教很嚴,所以會有禮貌的先和家長道歉、把人追回來。

澎湖這一整段,Birdy更像是偽裝成一個捨命陪君子的死黨。和阿漢玩水嬉鬧甚至回吻之後,對Birdy來說已經拿開了「我不喜歡你,我要避開你」的面具,回復到高二時那個跳躍式思考的他本人。Birdy依然故我,以中二文青的方式說出「想和喜歡的人在特別的地方瘋狂做愛」的暗示。但阿漢和高二一樣沒怎麼聽懂。結果明明是最後一次在一起,這兩個憨呆高中生竟然還在不同頻率上。可是即便家漢從頭到尾都沒跟上Birdy天馬行空的小腦袋,他就是陪伴;Birdy好像也沒有要阿漢一定得聽懂,只要阿漢在他身邊就可以了。

在觀影時特別注意到焦的設計,比如王議員開車來學校的時候,北影版特別強調焦落在阿漢身上的部分;而院線版給王議員更長的時間進校園找逆子。感覺得到北影版的鏡頭語言明顯定義Birdy是配角。因此喜歡Birdy的影迷肯定更喜歡院線版,但必須兩個版本合參,才能悟出Birdy的愛有多純粹、做的決定又有多蠢。

院線版剪出柏德遇到一個喜歡的人的欣喜,以及摸索那是不是愛情的不確定;北影版剪出柏德用他的小腦袋為喜歡的人憂慮,獨自決定做一個壞人,遠離他、推開他,再暗自傷神。

感覺柏德也是一個很單純、很直線條的小男生。他不太會處理1.「喜歡阿漢想跟阿漢在一起」跟2.「阿漢因為跟我在一起所以被貼上咖仔的標籤」這兩件事。所以他的若即若離、所有的愚蠢決定,都是因為既想要1.,又要避免2.,搞的阿漢痛苦、他自己也痛苦。

中間會有一個班班存在,就只是他能想到可以1.又同時避免2.的一個招:跟女生談戀愛。而這孩子讓人心疼的地方,就是為了避免2.,他可以連1.都不要。家漢對柏德來說,可能不只是喜歡的人,或許是超越愛情的存在,更多是寄託、是依戀,甚至只要「在那裡」就足夠了。

微妙的是,這個1.、2.的異男版:1.「喜歡阿漢這個朋友想跟他一起混」跟2.「阿漢是同性戀喜歡我 」這兩件事,異男想要1.,但是要避免2. …所有的行為都會和柏德不謀而合。只是異男版的1.、2.,主體都是「我」,柏德版的2.在乎的主體卻是他人…這對17歲的小男生來說有多不容易?到底愛多深?

拉回到電影,敬驊必須演出埋在表面行為下柏德的深層動機,而導演也要在缺失柏德視角的狀態下,隱晦的透過畫面和節奏去給出這些暗示。其實不管北影或院線都是從雙向暗戀開始的,但北影版偏重柏德在避免2.,對1.的積累較少;加上前期焦都在家漢身上,導致觀眾感覺兩人從頭到尾幾乎不在一個頻率上,這種「錯過」營造出更深刻的宿命悲劇感…因此我能理解有些人著迷於北影版的氛圍。

表達兩人之間的情感,眼神流轉最為重要。我覺得院線版在學妹出現之前,基本上已經成功建立兩位男主緊密的關係(至少是友達以上、戀人未滿),學妹出現只是增加變數,但明顯Birdy開始刻意「推開」阿漢,是在大巴逼跳樓之後。而從那之後才讓觀眾迷惑、Birdy到底是不是阿漢的異男忘?

即使是後面接續發生的摔車、浴室、出櫃、天涯海角、電話,嚴格來說只能確定阿漢對Birdy來說很重要,但Birdy並沒有意思要跨越到愛情那一邊,即使他已經在愛了。

這時候就要看導演剪輯給的感覺。北影的澎湖和院線的澎湖,一個偏友情一點、一個偏愛情一點,兩版各有千秋。院線版把阿漢的委屈和柏德的愧疚表現的更深刻,突顯柏德的擔心。而北影版柏德的友好親密勝於苦戀曖昧(雖然家漢還是在苦戀啦)。都是陪伴,卻微妙的不同。

兩個版本在澎湖時的選擇偏向和前面的剪輯邏輯是有一致性的。這關係到後面的電話和三十年後的告白,能不能「自然」的連接起來、讓人發現原來過去的那些其實都是愛情。

北影強調初戀的「苦」,阿漢有多少愛而不得,對應Birdy就有多少暗自傷神,全都掩埋在友情的表象之下。院線則是強調初戀的酸甜滋味,兩人的心靠得多近,對應整個體制如何逼迫兩人分開。

簡單來說就是北影的阿漢不確定Birdy愛不愛他、院線的阿漢確定Birdy愛他但是Birdy死不承認;而北影的Birdy雖然愛阿漢但不想讓阿漢知道他愛他、院線幾乎兩情相悅,但Birdy認為這件事是禁忌,必須當鴕鳥先求生存。

看到北影版的這個「過程」,就會知道院線版的問題不在剪輯、而是在劇本。反而是剪輯昇華了這部電影,提升了藝術性,把「同志初戀愛情故事」擴大到「青春期的探索成長故事」。我覺得是整個劇組集體創作的魔法。

北影版的剪輯和配樂其實都咬的很緊很滿,對觀眾來說也比較好理解這個故事。阿漢心境的描述,承接著劇本有寫到的、阿漢國中對性向的覺察,所以當真的出現了一個自己喜歡的人,阿漢的內在衝突才會這麼大,產生對上天憤恨不公的負面情緒。

真的很好奇從北影到院線這三個月(經電影版版友提醒,應該從北影到金馬收件截止來計算,只有大約一個月的時間可以重剪。)中導演們到底發生什麼事、聽到什麼建言,讓他們選擇重新剪輯以現有劇本為架構拍出來的素材,放棄愛而不得成瘋成魔的主人公(從這個視角去看後來的成年柏德,觀眾只會覺得渣男婚姻失敗是報應XD),改以初戀為中心,呈現兩位青少年探索和體驗愛情的過程…這個決定不但擴大了電影的受眾,也因為焦點的改變而必須留白。

院線版先是突出了兩人一開始對彼此的感情探索,包含眼神的交流。在這個基礎上,雖然故事主要還是(也只能)用阿漢視角去敘述,但焦更平均分配給兩人,或是更著重在兩人之間,觀眾等於跟著兩人一起迷惑、一起探索,即使最後才察覺到他們只是用不一樣的方式在愛,回想那些過程也只有解謎的恍然大悟。

不能說北影版本不好,但院線版絕對是美麗的意外…也終於理解昊森的「更有電影感」:對啊,畫面能感受到的,又何必用對話和旁白交代呢?不用Angel說,我們用看的也知道阿漢喜歡純純的愛;不用阿漢自己講,我們也知道阿漢時時掛心著衝撞體制、挑戰權威的Birdy是否會受傷。

雀雀在北影版的基礎上評論院線版更有「告白感」,我看完北影版之後,明白了敬驊當時的認同(還叫雀雀再寫一篇影評,超壞XD),演員自己最清楚拍攝時和對手之間的互動和化學變化。角色之間感情的萌芽和強烈的聯繫感,被院線版突顯了出來,從沒有回應的雙向暗戀,變成只差戳破一層紙的曖昧。有了前面的告白感,後面在阿漢家的出櫃衝突才會更為揪心啊。

另補充一下浴室戲,我認為不論院線版或北影版,在釋放之後,柏德大力掙脫家漢,很明確的表達這是情慾的發洩⋯我們不應該走到這裡。

接下來的親吻,才是柏德真正有感情的回應⋯柏德知道是家漢太愛他、他又用那麼惡劣的態度對家漢,所以家漢才會越界⋯身體被這樣對待算是他自作自受;他也明白家漢一時衝動做了這事不會好受(家漢根本不敢抬頭看柏德),這個回吻是柏德唯一可以讓家漢不要因為這件事有罪惡感的方式了,因為他也愛他⋯可是其他再多的,他給不起。

(浴室惡魔場整場細節與情緒流轉等待其他刻友分析,讓我偷懶一下X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ice  的頭像
    Alice

    左‧岸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