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圖片來源:八三夭官方臉書粉絲團相簿)

談一談八三夭,及《生存指南》。

雖然這個團還在相信音樂旗下時我就有耳聞,卻一直沒有機會真正認識他們的音樂。2014年MayDay發行日文第一張單曲《Do You Ever Shine》時做功課發現,這張的鍵盤樂器是小橘編曲/演奏,加上早就知道阿璞參與了《第二人生》的專輯製作,才興起念頭打開八三夭的MV看看。幾首相信音樂時期的主打歌聽下來,一方面沒有合到我的胃口,也沒有從那些歌曲中感受到八三夭的團性和特色。直到八三夭加入新鼓手阿電、移籍滾石,於2014年下半年復出發行了《大逃殺》,才真正認真的接觸到他們的音樂。

 

開始聽《大逃殺》的重要理由,是因為當時所有的新聞稿和訪問,幾乎都說他們很像五月天,甚至連上電台團員也被拷問八三夭與五月天的異同。從五月天樂迷的角度來看,也許兩團在A&R、企劃宣傳方面有其相似之處,「主流創作能獲得共鳴的,不就是與聽者的人生經歷做上連結嗎?每個世代的創作者,大概就是為自己的世代而寫。只是五月天已經從學校中的我、朋友中的我,開始寫到家庭中的我、社會中的我、地球中的我…畢竟五月天比八三夭大一個世代,寫的人生歷程就是多那麼十年。」所以有些八三夭還找不到答案的問題,五月天可能已經有五月天自己的答案…這不是很正常的事嗎?遙想藍三時期,五月天也曾是對未來充滿迷惘的青年。

那時我對兩團的音樂比較基礎建立在《第二人生》和《大逃殺》這兩張專輯上,「五月天與八三夭主要的差異應該在樂曲風格,因為成員本身的音樂喜好和吸收養分不同。八三夭就算走主流,編曲還是會保留電音和龐克的元素;而五月天融合英美日系搖滾」,往體育場搖滾發展。

兩年後《自傳》和《生存指南》相繼發表,兩團的差異更加清晰明瞭。


第一次聽《生存指南》,是2016.12.31夜晚在北上準備參戰蘇打綠休團前最後一場演出及五月天復刻末場的高鐵車廂上。那晚以串流軟體聽完專輯後,立馬決定購入CD收藏。聆聽中感受到的特色如下:

1.PUNK團:從《大逃殺》細節豐富的編曲,到《生存指南》大半張專輯只要四大件同時出來即圍繞著龐克搖滾,以4/4的鼓、電吉他刷強力和弦加上貼著鼓點走的貝斯根音構成,再次確立八三夭的根本風格。

2.EDM: 開篇序曲利用合成器做出底音、又透過效果器處理人聲,延伸到專輯正篇的《飢餓遊戲》重低音節奏,加上延續《東區東區》、《搖勒搖勒》的《翻白眼》,揭示了電音是八三夭另外一個重要的元素。

3.其他曲風:比如《乾啦乾啦》的雷鬼、《老媽常說的十句話》的三拍弦樂等。這兩首尤其注意聽霸天的貝斯線,編的很用心。

詞作上,慣例描寫年輕世代,使用了90後/八年級甚至00後/九年級的網路用語。或許讀來不夠莊重,但更貼近目標受眾的生活及生命經驗。整體來說相對於70後/六年級的五月天,八三夭的創作在反應世代剝奪感上更加深刻而直接。至於整張專輯的最後三首,我自己很喜歡《我不想改變世界 我只想不被世界改變》,和弦簡單、旋律朗朗上口,它除了是追逐音樂夢想的樂團都會有的一首代表初衷的歌曲之外,加上《黎明來臨前的夜晚總是最黑暗》、《世界上最危險的東西就是希望》,如同@邹小樱 所說,是寫給八三夭自己、也是80後/七年級的八三夭觀察社會的視角。

《生存指南》是一張定位明確的流行搖滾專輯,不論詞、曲、編曲、音訊工程製作甚至到整個專輯的宣傳企劃,都展現了樂團成員認真的態度及極大的誠意,紀錄他們所觀察到的年輕世代、並與年輕世代的聽眾交流,讓人期待不論音樂或是商業上,八三夭未來的發展與可能性。

我也在等待屬於八三夭自己的萬人演唱會來臨的一天。

--

八三夭831的官方網站
八三夭831的官方臉書粉絲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ice  的頭像
    Alice

    左‧岸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