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41110_1.jpg - blog

逆轉勝 SECOND CHANCE
上映日期:2014.11.07
導  演:孔玟燕
演  員:溫尚翊、黃姵嘉、王識賢、劉以豪、黃嘉千、孫鵬、姚安琪、張少懷、潘曉婷、陳松勇
發行公司:博偉電影

官方臉書



11/2高雄電影節閉幕就首刷完了。
我個人對音響頗要求,所以11/8又到威秀看了一次。

劇情方面是毫無懸念的三幕劇,雖然用撞球當為題材,但看片名也知道是勵志片。首刷出來的感覺是,說不上很好看,也說不上不好看。

看點:1.撞球部分2.男女主角的詮釋3.前半部的小幽默4.配樂

《逆轉勝》的前1/3有一些笑點。包括男主角謝雙丰在鄉下被地方混混追打的無妄之災、社工阿姨對女主角小香的拗執情緒失控、小香的鄰居黑輪在叔姪之間的插科打諢等等,不是刻意搞笑但是自然的流露出趣味,讓觀眾更容易進入電影中的角色,跟著入戲。

女主角是之前演《寶米恰恰》的黃姵嘉。雖然降齡演出高中生,但黃姵嘉將一個青春期少女的好強和倔強給詮釋的恰如其分。尤其是十幾歲擁有仗勢年輕的無所畏懼,為了保住家,做什麼努力都可以的勇氣;另外正因為是處於青春期的彆扭高中生,才會對長輩/叔叔直接表現出好惡和恨鐵不成鋼的心情。

而男主角溫尚翊更讓人吃驚,不論是自我放逐時,看似對什麼都不在乎的打哈哈傻笑;或是接到兄長死訊一瞬間瞪大眼的難以接受;和舊情人相逢時不敢正眼相看的歉疚;對姪女的堅持一方面覺得自己沒用、一方面又擔心晚輩的懊惱與輕嘆……溫尚翊在大螢幕下細微的表情和動作都相當到位,在此部電影之前他沒有任何的戲劇經驗,卻在詮釋頹廢的謝雙丰時,讓人忘記他是舞台上那個帥氣逼人的五月天吉他手。美中不足的地方是口條,他說台語比國語自然太多了!比較有問題的是國語,台灣國語沒有關係,但是越正經的國語台詞,就越容易出戲成溫尚翊本人的克制與謹慎。如果未來還有機會演戲的話,這個部分一定要有所調整。

宣傳詞上說「成熟的小孩V.S.幼稚的大人」,在黃姵嘉和溫尚翊的詮釋裡,反而看到小孩的直線思考和情緒反應都相對幼稚;而大人的卻步不前或是自我放棄,也有大人面對全局的考量。我想,其實是「面對的小孩V.S.逃避的大人」,看兩人如何從沒有交集、只有怨懟和無奈,到恢復親人之間的默契和親密、彼此依賴,並且為共同目標去努力。

因為孔玟燕導演本身就是個業餘的撞球好手,又和撞球協會合作拍攝,所以在片中很難得的可以看到安麗盃的國際級球星。雖然劇情設計球星們大都會輸給女主角,但職業選手們的氣勢和各種花式撞球的經典招式,在片中不管是現拍還是3D動畫,都相當精彩,球賽的節奏我覺得是導演剪輯得比較好的部分。讓看不懂撞球的一般觀眾也能看到很炫的進袋畫面和感受比賽得分的刺激。

配樂是我個人私心推薦。五月天怪獸所製作的[逆轉勝]原聲帶在電影上映之前就發行了,原聲帶本身音樂性很強,排序有監製個人的巧思,就算不看電影也有可聽點。配樂擔任的是烘托劇情加深畫面情緒的角色,當我融入劇情的時候,其實也無法分心去分辨每一首曲目出現的時間點。而且第二次觀看的時候,即使一開始已經刻意有意識的聽配樂,卻在國際賽事的地方,融入在比賽中而忘記分心。但就是這點驚艷,在烘托戲劇之餘又不至於干擾觀影,而且除了《The Look》之外,幾乎沒有同一段音樂重覆使用……值得為了配樂進戲院!

敗點:1.編劇 2.剪輯

或許是孔導的電影處女作,看得出來孔導不擅長說一個比較長的故事;有些畫面帶得太久、有些又太短,特寫及慢動作的使用時機也有些過多了;另外回憶戲只有兩種表現方式,而且同樣的回憶戲反覆出現、都用一樣的方式,感覺粗糙。

編劇細節的bug太多就不討論了,畢竟電影和現實還是有差距的,比如社會局的社工師家訪是不可能穿套裝和高跟鞋,即使她是公務員;混地下賭場為了一千萬就無法再打球、還欠債跑路…這抗壓性不是球王、是小咖吧?更不用說已經被檢舉涉及教唆選手打假球了,還能逍遙法外,煩惱一次簽賭損失的區區三千萬……硬要吐槽根本都吐不完XD

但電影或許是某種另類的童話世界,都說是單純的三幕戲商業勵志電影,配角(劉以豪飾演黑輪、王識賢飾演許哲勇)個性太平、太刻板也無所謂,把它想傳達的感情和題材表現好,這些bug其實也沒有這麼重要……畢竟我不是北部人,根本看不出來謝仁香是飛速自行車天才少女啊(喂)

看完戲故事主軸不是不清楚,但是架出來的哏太多,感覺導演很貪心,短短一個小時又45分鐘,除了撞球部分,親情、友情、愛情都試圖沾一點邊,只是旁支的哏、比如女主角與學校同學的關係、男主角愛情的部分,都點一些,反而又碎又分散,有些又有頭無尾……真的有必要全部哏都留下嗎?而導演想強調的重點、親情部分,又跳接得太快;在製造衝突時,累積的情緒還不夠,對峙的兩方一方已經累積到高點,另一方卻點一下突然爆。孔導強調自然、希望演員不要有演的痕跡,又很多隱藏哏,導致主題線的衝突張力不足,整體看下來總覺得哪裡缺了臨門一腳;如果設定成商業勵志片,三幕戲應該是要有高張的情緒和落差,但本片因為後勁不足,反而有種小品的感覺。


結論:這部片我只能給普雷。

(看在撞球球星和五月天怪獸跨界演出還算稱職的份上,也不忍心給負雷啦XD)

--

141110_2.jpg - blog

看完首刷其實有種淡淡的哀傷,因為看了、聽了很多宣傳,但是首刷出來,並沒有被親情的部分給感動到;我覺得導演太刻意強調「自然」,反而忘記家庭故事才是這世上最狗血的連續劇(個人經驗談)。而且雄影閉幕時和歌迷一起看,在不好笑的地方笑,觀影情緒有被嚴重打斷(就三商美邦保單出現的時候)。

另外因為我是不懂撞球的外行人,一刷的確對撞球戲份有一點期待──期待導演告訴我一個撞球選手如何的養成、九號球到底要怎麼打、規則在哪裡、選手如何鬥智和拼穩定度…但國際大賽一直到最後決賽,甚至沒有好好拍一局完整的對決,一直只有點對點的進袋,讓人對撞球這部分有點失望。但二刷改變心態,把撞球視為勵志故事的配角的時候,又覺得這樣的節奏可以接受──至少新世紀女子大賽的整個過程,讓我忘記分辨每一次賽事的配樂。

二刷的時候因為不用再了解劇情(那充滿bug的劇情細節跟導演認真就輸了!)所以完全著重在演員們的演技上面。舉例來說,到二刷我才對謝雙丰磕頭有那麼點感覺……但不是教練磕頭的動作,而是小香的表情,以及教練癱坐在地上,小香走過去打開手銬的部分…那是小香意識到叔叔雖然無賴,但並不是對父親沒有感情,也因此願意撤下自己的心防,而不是把謝雙丰視為不可靠的陌生人。


這部戲真正的看點在謝雙丰和謝仁香的對手戲,叔姪相處的小細節和關係的變化,男女主角都用心揣摩了。我自己很喜歡的是兩人起大衝突的那段。

小香和教練大吵的時候看似臺詞對不上,其實兩個角色想的真的是兩件事。教練想的是,妳好就好,我已經爛了根本怎樣都無所謂;小香氣的也是這點,父親到死都不放棄這個弟弟,憑什麼教練能自我放棄?小香恨鐵不成鋼的一股腦把自己情緒倒出來,但完全略過了教練某個程度也不希望小香拿了球桿有心理負擔。雖然謝雙丰這個窩囊廢好像很沒用,但他還是有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只是離家太久沒面對小香,這個長輩當的心虛、面對青春期少女就顯得笨拙了。

我覺得姵嘉演得好的地方,就是高中少女只看到的單純的面向……感到委屈和氣憤的時候,即使隱約知道這發怒有點沒道理、對方的舉動也許是善意,也要把自己的情緒給一股腦的倒出來…這是因為面對的是愛自己的人,所以憑藉著對方的愛,某個方面也是一種有恃無恐的任性。

而教練從他拿起自己的專屬球桿那一刻起,其實已經嘗試站起來,並沒有小香指責的那樣誇張;只是他也知道自己過去的逃走對不起兄長和姪女,所以在小香破口大罵的時候,既痛苦又只能承受,放任小香每一句話刺在心上……直到小香居然說「那你就走啊!」,這才是教練不能再忍耐的關鍵句。

一刷會覺得怪,一方面是注意力被高張情緒的小香拉走,顯得教練沒有相對的情緒醞釀來產生衝突;另一方面在台詞上,教練的「對,我就是廢物!」其實是對應小香的「為什麼你就不能有種一次、不能fight一次?」;但如果謝雙丰就這樣走出去,他的層次就淺了一點,停在惱羞成怒的再次逃開上。反而因為小香解讀教練的踱步閃避是厭煩,於是賭氣說出「如果你覺得我很煩的話,那你就走啊!」謝雙丰才被激到離開的層次比較深,那是一種付出的關愛被家人曲解的傷心。

謝雙丰當初選擇離開,也許是不想連累家人和愛人,但兄長仍然扛起他的債務,留給他一個回來的希望和機會。小香和安琪都提醒他,在他自我放逐的時候,家人依然沒有放棄他;他是否能繼續愧對家人,在兄長的親情只能遺愛人間、在小香需要一個大人依靠的時候?

老實說,小香蠻不孝的(喂)因為那些話逼她叔叔去賣命。球館被抵押的肇因是謝雙丰,有種去面對的結果,就是自己收拾爛攤子、負起他當年的欠債,還給姪女一個家。用命賭是他沒有籌碼……這大概是沒有其他技能、而且以前也混道上,熟悉賭球的謝雙丰能夠想到的做法。

在這麼重要結尾高潮戲份,我覺得最可惜的是沒有交代小香的心境轉折。倔強少女不會無緣無故擔心叔叔…房子都抵押出去了,謝雙丰和女友住得好好的,叔侄兩人也鬧翻了,少女才不會先低頭、或煩惱一個成年人的安危。如果不是有人開導過她、讓她知道她傷了叔叔的心,思考後想道歉卻找不到人;就是她聽到什麼謝雙丰出大事的風聲,才可能急急忙忙跑到安琪的店,用擔心的口吻敲門找人。

由於導演沒有交代這個過程,於是最後的「我不是女人,我是他女兒!」的感動被削減了!(當然,不夠逆境的許謝賭局、沒有處理好手抖的來龍去脈加深謝雙丰克服心魔的過程,又配上過多的慢動作鏡頭,也是消弱感動的兇手之一。)


後製期間出現調整電影方向的新聞,片名又從《愛上九號球》變成《逆轉勝》,大概也知道故事的重心恐怕從女主角轉移到男主角身上。《愛上九號球》或是原劇本的《香奈兒九號女孩》,都是側重在小香苦練撞球、打九號球的故事,在這樣的劇本下,小香的家變和逃走的叔叔只是開啟她練撞球的原因;而《逆轉勝》,則是著重在謝雙丰一方面克服心魔,戰勝恐懼,重拾打球的信心;另一方面面對自我,扛起現實中的責任,翻轉人生。雖然都用親情的元素做為電影的基底,但前者是撞球電影、後者是勵志電影;一部已經拍攝完畢的作品,卻要用剪輯來改變主題,可能發生的悲劇,我想不言而喻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