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106_1.jpg

波希米亞狂想曲
Bohemian Rhapsody

上映日期:2018-11-02
發行公司:福斯影片
導演:戴克斯特佛萊契(Dexter Fletcher)
演員:雷米馬利克(Rami Malek) 、 埃丹吉倫(Aidan Gillen) 、露西波頓(Lucy Boynton)

--

11/6

早上包場(大誤)看這片。根本哭慘,從中間一半開始哭到最後。
 
電影因為團員本人參與製作的緣故,所以能理解他們對已故好友的執著,很多事情點到為止,希望大家記住他是因為他的音樂才華和表演。
 
有些情節應該是電影創作,不管真實狀態如何,團員對他的疾病心裡都一定有底(人就眼睜睜的一直消瘦)。
 
想到最後QUEEN整個團怎麼跟他走到生命盡頭、創作的那些音樂;還有最後還愛他的摯友們……所以邊看電影邊暴哭。(Mary那一段也QQ)
 
其實就電影節奏和剪輯來說不是個很好的電影,但是我覺得它的重點是讓觀眾能夠連結真實的皇后樂團,真實的Freddie,所以感人好看。
 
畢竟,把Freddie的『人性』和『才華』描繪出來就已經太豐富了,掩蓋掉了敘事的缺陷。
 
(真實的Freddie Mercury演出真的非常魔性非常帥!四位飾演QUEEN的演員都已經很努力了,但……看到最後片尾的Freddie本人,應該就可以明白我說的,那難以超越的魅力。)

181106.jpg
 
--
 
11/26
 
二刷波米。
 
知道他們故事再來看電影,好多細節都能看懂,真的滿滿愛才能拍成這樣。不過大概是前一天晚上才看完86年布達佩斯live的關係,所以沒有一刷時看一半就爆淚。
 
我自己覺得Rami最像Freddie的鏡頭,是美國巡演時被同性吸引,站在男廁外面的那個側臉。(附帶一提客串迷人卡車司機的是Adam Lambert,現在Queen兩位老團員合作的迷弟主唱)另外三位團員選角除了長相超級厲害的相似,也詮釋的惟妙惟肖--受女生歡迎性格直接脾氣火爆的Roger、講話紳士但總是完美主義又愛碎念的Brian 、平常被欺負但關鍵時刻有堅持還會放冷箭的John。
 
二刷也特別注意音樂部分(畢竟原聲帶已經聽了幾十遍),除了最後的Live Aid確定是Freddie的原聲,其他部分、包含一些早期live和寫歌過程(Bohemian Rhapsody 的敘事曲段落)應該是請Marc Martel(官方致敬團Queen Extravaganza的主唱)來完成。電影中波米錄製過程的吉他solo也的確和最終成品不同,不知道是不是請梅校長或致敬團提供其他版本的音軌。
 
演到Freddie請Paul替他辦Party那裡,就想到某年的生日dress code party Freddie真的穿著那樣的西裝外套、還記得Freddie友人在回憶錄敘述Paul不知道給他吃了什麼、導致他吹蠟燭的時候其實是看不到東西的狀態;電影中錄製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時Paul在一旁干涉,又想到回憶錄中Staff還是Brian提過在慕尼黑工作,明明還在進行錄音,Paul催促Freddie下班去Gay bar的事。不過,在慕尼黑很糟的不只是主唱,所有成員都有不同程度的糟糕...連Brian 都說雖然他不嗑藥,但酒也是喝很兇(遠目)
 
(有不知道團史的影評以爲Paul這個角色是電影需要、加上樂團團員不喜歡他才把他拍的這麼壞。實際上他當時被開除的原因是亂搞Freddie的房子,Freddie人很好還給他一筆資遣費,他卻跟報紙媒體爆料前僱主的隱私;隱瞞Freddie推掉Queen的工作也是事實,還是團員事後輾轉從第三方那邊知道的,雖然不是電影中推掉Live Aid,而是美國那邊的工作。)
 
即使電影的時間線前後調動、很多事件點到為止或是換句話說(包含改名對移民身份的切割、性向認同的困惑、爾後性關係複雜、藥物及酒精的濫用、和父母親之間的和解、與團員合作又競爭的戰友關係等等)但也因為把Freddie身邊親友對他的回憶感受都點出來,甚至將實際發生過的對話融入劇本台詞,才能儘量立體的構成並接近真實人物。
 
我自己二刷最後忍不住哭出來的點,其實是戲中Live Aid照臨演的鏡頭,有一個中年男子眼眶紅感動到哭,我想歌迷臨演大概忍不住思念Freddie的情緒吧⋯更不用說跑製作名單時Don’t Stop Me Now的MVㄧ出現(Freddie本人爆炸帥氣好嗎QQ)當然必哭的啊⋯話說坐我後面的觀眾整個Live Aid段落一直在抽泣。
 
總之昨天二刷之後,還想再看一次歡唱版。

181125.jpg
 
--
 
對了,看70-80年代的片子對當時的國際關係要有點概念,必須知道二戰後的西方文化社會氛圍。
 
東西集團對抗之下,戰爭陰影讓年輕人覺得自己不會活很久。那時候嬉皮反戰的運動,會有嗑藥這個東西在裏面,一方面是對藥物損害身體的認知不足、另一方面追求靈性、超脫身體與人間疾苦的感覺。
 
明星成名之後壓力如果沒有適當的處理,周圍雜音很多,心理又不夠強健的話,真的很容易被誘惑依賴藥物。Queen其實已經算克制了,包括Freddie。我看Eric Clapton紀錄片的時候覺得哇賽不工作古柯鹼吸整年的(喂)沒把自己弄到掛點,我只能說吉他之神真的很幸運。
 
--
 
看影評覺得最不爽(?)的是把主唱視為LGBTQ的icon 去評論電影隱晦的表現手法。
 
 
批評主唱生前最後才承認自己患病,還有覺得電影很保守把享受性愛當成是罪⋯⋯我覺得這些說法也只看到了自己想看的、從自己的觀點出發啊。一點也沒有考慮到主唱想照顧家人朋友的心情。
 
而且他原生家庭、種族、信仰和他性取向的內在衝突實際存在,解放自己接受歡愉的過程當然也有,這些感受他多少都放進作品中了。後期因為穩定的親密關係和患病在私生活上產生轉變,不代表把過去的經歷當成罪惡。那就是一個過程。細看主唱身後的回憶錄紀錄片和生前訪問,會發現在診斷HIV陽性之前,他已經對40歲以後的音樂事業有不同想法。診斷之後只是變成需要搶時間去做轉變。而因為病痛的緣故,也不想傷害身邊的人,主唱自然就寄情於音樂了。
 
 
Time的評論比較客觀,但中文翻譯根本渣翻。
 
電影片長有限,加上主唱親友們把關,再考慮到分級制度所以側重在音樂部分。這或許是熟知主唱故事的歌迷不能苟同一些影評的緣故吧。愛他的人會先看到他身為一個人的亮點,而不是先看到他的身份。
 
--
 
12/22
 

181222_1.jpg

日本四刷IMAX波西米亞狂想曲!音場極佳、上座率好高,日本的大家果然都靜靜看!

友人說她左手側的日本大叔從頭到尾都用手打拍子,我們倆個散場坐在位子上聊天他也有靜靜注意聽的樣子(大概覺得怎麼會有外國人跑到日本看還大聊歌曲和劇情XD)

雖然演員很稱職,Joe演的Deaky已經很可愛了,但片尾真.Deaky演奏時靈活的擺動身體+pro級流利的華麗指法才是最可愛的啊啊啊!只是坐在電影院第四排看IMAX太過「搖滾區第一排」,看完頭有點暈。

最後的The Show Must Go On閉眼聆聽,可以體會May說這兩張專輯是Queen的傑作⋯不只是Freddie漂亮的高音,樂器三人都非常成熟,整體默契極佳契合緊密,尤其主歌的貝斯超好聽!(日本的音響聽貝斯就是爽!)

總之大滿足!
 

181222_2.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ice  的頭像
    Alice

    左‧岸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