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live CD們橫向比對之後,我發現歌迷、包括我,真的是用感情在評價live專輯的好壞,而且很容易先入為主。
自製KKBOX橫向比對歌單:https://kkbox.fm/ND4n4L
曲目:倔強、離表、人生海海、假快樂、尚崩、知足、我不願
--
五板板友gin82723對LiFE LiVE CD混音空間安排的分析很有意思
「在演唱會現場,喇叭的輸出幾乎都在同一條水平線上,或者應該說是單一方向輸出,所以不會感受到跟戲院環繞喇叭一樣的效果,會環繞的只有觀眾的聲音,因為你貨真價實的被觀眾圍繞,我永遠都記得某一場的安可,喊聲跟拍手聲從後方看台湧來的感覺,那真的很令人起雞皮疙瘩。」
「所以我一開始對LIVE CD的想像,是像以前那樣,所有東西並列的被呈現,我可以同時聽到vocal跟band,也能聽到觀眾的聲音,也就是所有聲音都被排在同一條線上的感覺,但這次的LIVE CD不同,他比較像是漏斗型的排列方式,正中央的交叉點是vocal,上下則分別是band與觀眾,偶爾的solo跟合唱,才會讓他們的聲音來到中央,所以對我來說,LIVE CD的呈現方式,太有空間感了,但卻又不是在現場演出感受到的那種空間感,畢竟誰聽演唱會的時候,會站在vocal旁邊,而不是依賴喇叭共同輸出。」
在創造之前的live CD混音,會讓大家「感覺」很live,是因為混音把同一個頻率都擺在同一個平面上,聽覺上吉他手主唱就是平行排排站的概念。但就算是這樣,隨著老闆們在錄混音技術上的追求,明顯聽得到他們以音訊工程的思維對live音源進行有意識的混音創作。
FH是一個里程碑,感覺五月天開始把每個收進來的音軌都處理好再做混音;離表、十萬人出頭天、創造小巨蛋開始思考,隨著機材和技術進步,line in、mic in進來的聲音越來越乾淨,串音的狀況越來越少,既然都是收音軌回來處理,是否後製還需要模擬場館空間感的回音?雖然聽起來有臨場感,但相對會吃掉編曲細節。
到3DNA跟方舟,電影配樂需要臨場感……所以除了觀眾環境音之外,又把表現場館空曠感的回音給做回去。比較這兩張原聲帶,除了方舟音源是以世運為主,空間回音相對做的比較大,也會發現五月天在方舟開始思考,真的有必要把同一頻率放在同一個平面上嗎?同頻率彼此競爭的狀態下,讓整體音壓變大,聆聽者也會有相當的壓力。
在live現場,高音壓無可厚非,而live CD既然都是音訊製作物了,為何要還原現場不舒服的聆聽經驗?而且如果可以從音訊工程的角度,解決現場大鼓吃掉貝斯部分低頻的問題,讓每個樂器都能清楚的被聽到,這也是另一種音源製作的思維。
到了LiFE LiVE,老闆們聽到大家不喜歡電影原聲帶的心聲…各樂器收進來的音軌處理,和創造是比較接近的,尤其vocal沒有大開echo美聲,能夠聽到更多主音的氣口和情緒細節。(對,主唱是有後修沒錯,但過去或多或少一直都有修,只是像創造只能針對小巨蛋現場去收音,LiFE LiVE可是有122場給主唱選他滿意的演出,再以現場音軌為依據去部分重配…後製為的也是讓大家能安心聽歌。)
這次電影既然有「比搖滾區第一排還近」、在舞台上近距離觀察團員的視角,那麼原po所敘述的混音邏輯也就合理了。這樣被樂團和演唱會現場包覆的混音方式,可以讓聽眾在一個舒服的音壓下清楚聽到所有樂器和編曲細節。
另外LiFE LiVE讓我驚艷的是節奏組的收音也收得太好;貝斯不是只開大聲而已,可以發現不同歌曲貝斯有不同的角色和tone;鼓組不但沒有串音而且還能收得到很漂亮tone,聲音紮實又集中……我不得不說從自傳專、人生巡到LiFE LiVE電影、LiFE LiVE CD,根本是鼓手大大圈粉系列、讓人聽到鼓聲就戀愛啊啊啊!
以上。
—
回應板友,以下個人淺見:
1.唱現場完全不用修就可以到錄音室等級是天賦。沒有天賦就只能努力、而有些事不是努力就能做到的。演唱會上不是只要專心唱歌其他啥事都不用做...更何況樂團主唱跟樂手關係更為密切,不是只想著表現自己就夠了。誰能肯定沒到完美境界這是舞台恐懼症的影響?
2.就算現場唱的跟CD一樣完美,演唱會有千萬等級音響、還有視訊燈光等等舞台表演,這些複合型的藝術都不是一張CD可以替代的。
3.本來live CD就會後製後修,只是修多修少。我們自己是歌迷,也知道哪些歌曲難度高。如果vocal現場狀態好,當然後修就少。狀態不好還堅持不修,那乾脆不要出。
4.上一張live CD有人抱怨歌曲短版不完整,這次都出完整的...有沒有想過人生巡中後期演出現場都是短版居多。當可供選擇的現場音檔量不夠或是長度不夠,如果不靠後製來補,又怎麼在live CD內呈現出完整的歌曲?
5.對,主唱很龜毛、五月天很龜毛,五迷何嘗不龜毛?某個程度大家也明白歌迷和五月天相愛相殺,的確激盪出一些不錯的成果,但請尊重五月天的專業判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