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103_1.jpg


五月天 藍色三部曲 20週年
三部曲 [ 溫柔 #MaydayBlue20th ] feat.孫燕姿
 

詞/曲:阿信
製作:五月天
編曲 / 演奏:賴暐哲 + 五月天
編曲協力:JerryC
弦樂編寫:賴暐哲 + 蔡曜宇

弦樂監製:楊敏奇
弦樂:曜爆甘音樂工作室
第一小提琴:蔡曜宇+陳奕勇+駱思云
第二小提琴:朱奕寧+黃雨柔+黃瑾諍
中提琴:甘威鵬 + 牟啟東
大提琴:劉涵 (隱分子) + 葉欲新

弦樂錄音:楊敏奇 @ 玉成戲院錄音室
弦樂 Protools 工程師:徐振程
弦樂錄音助理:徐振程

和音:李雅微 + 詹宏業
混音:黃士杰 @大雞腿錄音室
母帶後期:陳陸泰
製作執行:江昆餘 + 詹宏業


 
清晨看了兩次,突然意識到,MV裡的選角,除了老闆之外全是女性?
 
這讓我想到之前老闆們有被說MV腳本大多是男性視角。比如人生巡的五月天宇宙,比較完整的都是男生的故事:第五分隊、頑固大叔、成名小弟(和他爸)、上班族青年、少年黃長官⋯⋯可頑固裡的兩位女角沒有以她們為主角的MV、呈現她們的生命經驗。
 
後來我腦內仔細搜尋了一下整個五月天宇宙,電影串入的女獸醫,在《好好》中單獨呈現了閨蜜及寵物之間的故事(有點同性曖昧情?XD),約略有了一些平衡。
 
 
三言兩語很難表達,短時間也很難品完、吃透#MaydayBlue20th 這套作品。《溫柔》MV的異樣感,我咀嚼後思維發散:
 
1.解釋921為何不是半夜:平行世界的時間差
2.于喬回歸:心中無別人,就是「妳」
3.燕姿合唱:一起走過20年的「妳」
 
雖然我不知道導演和老闆們全部選擇女性演員的原因⋯但在這個MV裡,女性能扮演社會上所有職業類別的專業角色⋯我認為這應該是有意義的,即使這也是我感覺違和的地方。(並不是對男女職業有刻板印象,而是日常生活中任何專業都是有男有女,所以清一色一個性別才令人感覺違和。)
 
頑固之後自傳/人生巡的相關拍攝,多是拓展男性角色背後的故事,我們可以在頑固後續看到男角對夢想的追尋、放棄、失落等等,但女角好像被忽略了⋯所以有些歌迷覺得可惜。
 
但換個角度想,導演、以及五月天本身,多是男性,所以他們以自身經驗能表達好的故事也是男性視角、或是男性對女性的凝視。所以在女性視角,他們推動女也這個企劃,由女性歌手/導演自己選擇他們的歌曲,從女性自身出發來詮釋/創作。

 
華語樂壇不像日本有男歌手唱女性詞的詮釋方式,華人男聲所唱的情歌,女性作為客體、受眾,聆聽時會想像自己是被凝視的對象⋯如果從這一層去分析,從前的溫柔、從前的心中無別人,或許就是這樣單一的關係(凝視與被凝視)。
 
信控友人d君提到:「時間拓展歌曲的邊界:MaydayBlue20th的MV故事,唯一和愛情無關的歌是關於愛情,另外兩首愛情歌反而不是。」
 
經過時間的洗禮,溫柔不再受限於男女之間的愛情,也許是友誼,也許是親情,是人與人之間的無聲守護與陪伴。而聽著心中無別人的客體,也從MV中校車上的女學生,變成社會上不同專業、家庭中不同角色的女性⋯在20週年版本的溫柔MV,我看到的是五月天所凝視的對象、以及凝視方式的改變。
 
因此,燕姿加進來和五月天合唱,我感覺並不是男女對唱,而是對著這一頭聽音樂的「你」唱。他們的聲音,就像是在你背後無條件守候、放手讓你飛的那些愛你的人一樣。

 

 
而拋開聽眾的自我的投射,單純從MV故事切入,也能夠這樣去理解:心中無別人的MV其實是一種錯過的悵然⋯歌本身是甜的,可能是暗戀或初戀,但MV故事卻是離開學校出社會後無意間遇見形同陌路的初戀。雖然想讓時間倒轉回到學生時代,單純的「心中無別人」,可現實情境卻是溫柔這歌更適合做為註解。
 
如今過了20年,才用溫柔把心中無別人的MV故事接續講完。20年後,溫柔不只是當初的男孩唱給女孩的歌,更是女孩唱給自己孩子的⋯這就是燕姿的女聲存在這首歌裡的意義。

--

補充,關於愛情的凝視:


 

超級歪super Y是一位經常為電影進行深度解析的電影愛好者/YouTuber。我自己很喜歡他做的兩部解析:

1.科幻電影系列:異星入境的語言學與時間哲學 / 時間是客觀實在的嗎?反方:Wheeler、Barbour、McTaggart、康德
2.科幻電影系列:攻殼機動隊電影解析:什麼是人?/ 賽伯格與哈洛威Cyborg and Haraway / 意識&心靈哲學

題外說完,回到『讀書讀到鏘掉』的本篇五月天《終於結束的起點》MV解析(?)。

「愛情結束的時刻不是說分手的時刻,而是不再想像被對方凝視的時刻。」

第一個結論說透了這MV和歌曲之間的關係,一個即使有遺憾也安然放手,不再回頭的狀態。

「我們全都是骨折的。」
「希望始終是孩子給予勞工的。只有孩子會用行動做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

第二點社會學式的分析,總有些對抗宿命的意味──而這來自最初的勇敢和倔強頑固。

「正是通過例外,普遍性才得以可能。正是透過顧慮到了邊緣人的可能反應,這種排除才得以可能。」

第三點除了作者自己讀書讀到鏘掉、邊緣人可愛(?)的呼喊之外,我認同這MV考慮到了邊緣人。

雖然表面上diss了孤獨寂寞的單身狗、沒朋友兼窮人(喂),但某程度也意味著,如果沒有人能拿起另一半的手機,那麼你選擇你想要的那一半,把創作者當作另一半的視角吧。又回到精神分析式的第一點:「愛情裡沒有客觀的第三人稱。只有主觀的、想像的凝視,只有同步的不可能性。」

或許想出這個點子的主唱君沒想那麼多,但作品產出之後,就有了它自己的生命。感謝超級歪為這個生命所寫下的註解……即使這些註解有些黑色幽默。

(寫於2017.12.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