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板po文】
我們都知道音樂是五月天最重要的,以個人立場來說,達成我自己觀賞的需求就可以接受,但一個商業演出是不能以這樣的角度來為自己開脫的。一個演唱會的設計除了音樂之外還有主題概念、情緒曲線、舞美、燈光等等去構成一個秀,已經不單純只有音樂、而是綜合的藝術呈現,官方自己要很清楚這件事並把它當一回事,那麽消費者同樣也會把這樣的演出當一回事。這部分五月天和必應的確很努力在做。
而live DVD這樣的作品呢?live DVD不只是給參加過的人一份紀念,或是紀錄片而已,如果是概念性的巡迴,對買影像作品的人而言,可能沒有參加過live,他也不是要透過影像去回憶現場的氛圍,而是要好好看一場演唱會、一場秀。那麼與觀看現場演出相同,不能僅僅滿足聽覺上的需求就夠了,整體視覺的呈現也同樣重要。既然舞台上同時有數十台攝影機,演出進行時的畫面切換,選擇不要照到題詞機以免打斷觀賞演出的情緒,這不是很自然的事情嗎?
當然花絮側拍可以接受快速閃過提詞機的畫面,正式演出收錄時若官方想表現忘詞的趣味,或是talking哽內提到了提詞機,也可以有適當的相關鏡頭(雖然這麼說但請盡量不要,以花絮呈現就好XD)...提詞機本來不該出現在一般正常的演出畫面中,也不應該變成一種必然跟常態大方的出現在花絮中。歌迷知道有提詞機是一回事,但歌手把歌詞背好、把歌唱好更是本分不是嗎?
至於大砲,如果相音沒有在演唱會宣導禁止錄影拍照,那麼當然可以放到官方的MV裡面;或是他們MV擺明了就是紀錄片,不刻意定格,只是閃過去也無所謂。但之前爭議的洋蔥MV,就因為它的畫面是特別挑選過的特寫,所以才會是爭議──這樣不就是說,官方的規定都是定假的??
站在歌迷的立場當然有歌手夠紅才有人拍啦、或是對於演出攝影文化的價值觀不同等等的想法,沒有對錯。但是官方在明面上是絕對不能有這樣曖昧的立場,不然他要怎麼進行管理?對於影像作品的專業素養夠不夠也能看出來,有沒有尊重不去現場但是購買DVD想要欣賞一場好的秀、好的演唱會的消費者?
我想,一個好的影像作品絕對需要表演者本身的檢查,運鏡切換上必須平衡整體舞台效果、樂手演奏特寫和環場氣氛的取鏡,然後和最重要的音樂、演唱會情緒曲線配合,真的不容易。其實五月天的演出影像作品,因為有團員在盯所以算剪得還可以了,不過我真的覺得觀眾特寫可以少一點,雖然我想他們應該是想表達歌迷和樂團成員的一體感XD
某些演唱會很喜歡在ARENA的場地正對舞台方向用一個很長的LED題詞,如果攝影機要拍觀眾環場很難不拍到那條題詞機囧,還有,最兩端的特寫畫面經常都會附帶歌詞字幕(傑尼斯系的也會這樣)這個倒還好,只要主舞台的燈光大屏效果上不上字幕就比較不會影響到影像收錄。
在場地準備上,除了本來就該注意舞台和周邊環境的細節,預定收錄成影像作品的場次,現場攝影師的運鏡必須更精準,除了能夠在大場地的演唱會上特寫出觀眾想看的畫面(嗚我超怨念的JRI獸哥solo),現場取鏡抓拍好,事後影像作品也才有好的素材可以剪啊!
--
背歌詞是歌手本分、還是外界要求? 我想這個大家心中自有答案
我個人認為, 既然是售票演唱會、既然有彩排、歌單是確定好的,
主唱背歌詞是很基本的,就像樂團成員要背譜是一樣的。
提詞機存在的必要性是為了以防萬一,理論上不會有歌手完全依賴提詞機。
而且它還具有提醒時間、後台和前台對話的功能(某家飯都知道XD)
關於提詞機入鏡的部分。
其實舞台上的第四台不怎麼會照到,而且大多都是閃過。
朋友們比較有意見的,是舞台正對面的LED。
很不喜歡這種巨型KTV字幕,既沒有美感,又把提詞機搬上檯面囧
考慮到鳥巢官方可能想拍下面十萬人的人肉彩虹,很難避掉LED。
關掉不用的話,舞台很大,第四台該怎麼放又放哪裡?
所以MV是否可以用後製技術把那排LED修成沒亮或打黑的馬賽克?
總覺得官方可以在影像確認上更謹慎一點。
--
說到運鏡和鏡頭切換的問題,很難不提到「EARTH × HEART LIVE 2013」
一直都希望台灣也有NHK HALL這樣的專業人才
包括導播和攝影師,有這樣的運鏡邏輯和鏡頭切換....
我想他們應該在彩排就設定好每首的特效和鏡頭了
包括雌雄同體的晃動感、離表的跳躍感
而且團長和主唱的走位移動,完全不突兀
幾乎所有的吉他solo和鼓的過門都有追上,阿信的手勢也都有追上
構圖上面也很注重樂團整體感
包括運用側拍把成員一次三、四位錯位收在一個鏡頭內
連小周老師和合音也都適時的入鏡
這場live優秀的程度,導致我每次看到五月天收錄不好的live片段,
第一個反應就是打開EXH洗眼睛(默)
Trash the Pride
備份blog尋找中。
目前分類:潮汐 (28)
- Apr 21 Mon 2014 01:51
什麼不該出現在官方影音畫面?
- Mar 23 Sun 2014 01:45
憑什麼他們要成為你想要的樣子
其實我寫的很隱晦,顯然現在會上板的板友看得懂我言外之意的....恩恩XD
結果偏偏某人看到了TAT
【五板po文】
他很成熟,他知道期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
台灣人的期望其實不難達成,但只是滿足激情而沒有理性思考是不負責任的。
所以他才請我們給他時間。
但是我想可能他和他們都很難好好休息了,
就像不能到現場的我們現在還坐在電腦前面或拿著手機,
他們身為公民也會心焦於台灣現在發生的事;
也會想著這些事他們要怎麼用他們的方式表達關心--雖然不是為了證明什麼。
他們也會害怕被塗上顏色、被說成傾中的走狗或搞台獨的激進份子,
失去這世代不願被政黨操弄、中立公民的角色。
當反服貿與反黑箱被模糊成同一個議題、反服貿與綠色被媒體混成同一種立場,
他們要怎麼說才能正確的表達自己又不會被抹黑誤解任意歸類?
(我怎麼好像在說自己的心聲啊|||||||)
當他們的影響力不再只是台灣、還包括對岸、亞洲、全世界,
那麼更需要謹慎思考,是否每一次的表達,
都能無誤的傳達給各地喜歡他們的歌迷正面的力量與鼓舞,
而不讓外界輕易扭曲成猜忌與疏離?
我是一個遠在南部上班的公民
從18號夜間開始到現在,抽空看了累計應該有好幾萬字,
除了服貿條文,還包括近一年來的社論、我自己專業領域相關的公聽會逐字稿、
財經專欄、兩岸專欄、贊服反服兩方立場的投影片,甚至立法院相關的審議程序等等
然後才大約明白自己對服貿可能的立場是什麼
並且確認了我們行使抵抗權的正當性
也許是我美化了五月天。
但我真切的這麼想,他們也是公民,也和我們一樣關心這片土地。
而關心這片土地、做你認為該做的事,不需要表明特定立場。
--
在五板我會盡量的小心謹慎,畢竟是公開版面。
但在噗浪罵的可兇的XDDDDDD
【噗浪激動抒發】
五板越吵越誇張了,我依然覺得很多年輕板友還是拿二元論去要脅他;把他當男朋友一樣感情潔癖的要求他忠誠。但今天發生的事,不管他們有沒有表態、摸了誰的頭,都不損及我對這件事的關注和立場。
兩邊都是歌迷,當他們用「起來」鼓舞臺灣的時候,從關心自己生長土地的立場,被新聞強迫選邊站反服貿(=在野黨立場=台獨?),對岸的歌迷因此要受到網民的攻擊還要出來再替他們解釋,他不心疼嗎? 他有和對岸歌迷相處的模式,也有和我們的,那是源於不一樣的感情而不是兩面討好。討摸行為已經很奇怪了……摸頭了又吵說怎麼可以先摸對岸歌迷?私下不爽就算了,跑上公開版面抱怨,還真當他們是男朋友啊?
而關於國家大事。
公民要做什麼是自發行為、自主判斷,哪裡來的權利扣別人道德正義大帽?別人做不做、怎麼做,關你屁事?做好你自己就好啦!他們沒有必要滿足別人過多的期望!他們是什麼人他們自己知道就好。歌迷相信不相信,老實說也不是很重要。雖然他們重視歌迷所以想要贏得大家的相信,但並不代表歌迷就可以對他們指手畫腳!
如果我們關心這片土地的方式,是像糾察隊一樣要每個人都開口都說愛中華民國、愛臺灣,那跟中國大陸有什麼不一樣?真的,別在濫情了。我花了四天除了看診照顧病人的時間都在大量閱讀、討論才勉強有一個立場,你要現在在海外開演唱會的人有什麼立場?更何況他/他們肩負的超過了你的想像。
--
五板失望難過背叛事件後續。
有兩篇文章還可以看一看,其他的真的很像他女朋友XD
一篇提醒他們現在的高度,以及他們也在學習、他們也會犯錯,這一篇完全安慰了我。
另一篇,基本上是臆測,不過是蠻善意的臆測、也是和我臆測最接近的一篇。
但我覺得很危險,本來是默契的部分說得太白,某種程度也是不妥。
如果五月天的理念格局是灑下愛與和平等等的種子,那麼曖昧空間是很重要的事
去對岸用賺錢包裝反而聰明,可惜忍辱負重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
--
我不難過,我知道你們很強大。只是心疼你們要承受那麼多、你們不該承受的祈願。
- Mar 17 Mon 2014 19:33
到底在聽他們的什麼?
【五板po文整理】
「減少炫技重視情感共鳴、記錄生活潛藏批判」
這是在下近半年回來聽五月天的音樂,對五月天的評價。
很多媒體或是樂評都會幫他們冠以青春、正向、積極這樣的形容詞
明明一堆詞就不是這樣的。
有趣的地方在於,五月天從不把真正的訴求以淺白的方式訴諸文字。
反而用了很多假借、很多隱喻。
聽者若不探究,歌詞可能只是塑造情境的美麗辭彙所堆砌出來的景象;
但仔細分析思考,裡面深藏的、投射的,是超越表面所看到、聽到的。
宣傳時團員也不過度解釋,留白的空間讓聆聽者自行在腦中二次創作……
這樣的力量老實說很恐怖,因為它就有辦法偷渡概念,洗腦於無形(笑)
另一個樂趣,是在聆聽的過程中挖掘歌曲編排的巧思
只是在五板就算想聊音樂的事,有團員在當然不敢班門弄斧
而且,翻出官網上每張專輯曲目介紹及製作裏話,
他們都自己說完了、我這個小歌迷能說什麼(乾笑)
重點是、還要很小心!
千萬別在買回來聽之前看了那些介紹和裏話,被破哽很心酸的TAT
(突然慶幸我什麼功課都沒做、憑一股衝動買了小七小八還寫了感想XD)
--
最近,有朋友讓我選一首歌來當做我的十代/二十代的代表歌曲
思考了很久,二十代我選憨人。
雖然憨人是十代聆聽的歌曲,但現在聽這首歌的感觸遠遠大於十代(遠目)
縱觀整個二十代,就是青春夢想和現實拔河的過程;
它代表這過程中我想保有的單純,永遠不放棄做「憨人」。
每一次聽人生海海,我也會暫時忘記現在成熟穩重的五月天,
回到十代中、二十代初記憶中那些個仍在不停的追的少年……
藍色三部曲每張都有那麽一首歌,對我來說,
包括了暫時拋開一切的瘋狂世界、努力期待有那麽一天的憨人。
不管幾歲的他們唱到這些歌,總覺得那就是我們的初心。
然後,毋忘初心。
--
「五月天,到底在啥時入侵了六七年級的青春? 每首歌,每句詞,都是記憶電影的配樂旁白。」
2006年買搖滾詩時在blog寫下的文字,我到現在還是相當的認同(遠目)
嘗試把他們歌曲與個人情感連結、很難訴諸文字的部分,稍微表達看看。
(畢竟雖然藍三是初心,但我不願只提藍三。藍三已經被路人過分神化了……)
我個人認為,時光機、後青春期的詩和第二人生都是往內挖的專輯
他們創作者往內挖,聽的人也跟著挖自己。
但心靈的裸奔很恐怖、因為那是很私密的。
我完全理解某位團員的同學,在車上聽第二人生聽到流淚。
因為只能讓說不出道不明的千言萬語隨著五月天的歌曲宣洩。
藍三的確很有靈氣,但我們聽眾有什麼資格要求他們維持在那個狀態呢?
我們不也是脫離學生生活、然後社會化嗎?
不也是做了一些選擇與妥協,然後就為了某些堅持嗎?
五月天也一樣,不成長、完全不改變是不可能。
我只要聽得到那本質不變的部分,然後有所共鳴、獲得感動,就夠了。
--
五月天,還有下一個五年、十年、十五年吧?
那麼,有機會,下次再說吧:)
- Mar 04 Tue 2014 23:20
所謂音樂書寫
瑪莎在臉書po的《樂評越評越貧》From Bark magazine 2014. Mar,以及與林貓王的相關討論串,嘛嘛,在批踢的樂團圈圈內人r大推薦了兩個音樂書寫的網站。
gigguide.tw
台灣音樂書寫團隊
其實不管樂評如何,那都是書寫者的主觀感覺,最真實的感受還是來自聽眾自己的耳朵。所以除非我自己聽過音樂、看過表演,否則這些音樂書寫對我來說還是隔著一層紗XD
但是在探索的過程中,音樂書寫幫助了我在初次聆聽時能有個依循,注意其精采之處。對一般聽眾而言,音樂書寫的重要性是在這個部分來展現。之前舉過FUNK的例子,當然,有陣子也回去追所謂老搖滾,自然需要注意六零到八零年代搖滾的發展、再找所謂代表性的經典樂團、經典樂曲來認識。那麼一些音雜對各類型的搖滾、以及年代演進的分析評價,對我而言就相當重要了。
我可以感受到音樂圈對台灣所謂不健全的環境,比如我現在聽了一個歐美的團、或是日本的團,某個樂手的風格蠻特別的,我可以在音樂雜誌上讀到關於樂曲製作上的理念,可能雜誌編輯注意到樂手在編曲上的處理、甚至向樂手提出疑問,而樂手的回應就能和我的聆聽經驗產生一種共鳴;甚至喜歡這種演奏風格,我可能可以在吉他雜誌、或是貝斯雜誌找到樂手的專訪;或是在年度評價中發現、原來這個人在專業聽眾/編輯裡面大概是怎麼樣的定位,或許也能得到用類似方式處理樂句的其他樂手相關資訊等等。
可是台灣樂界有這些東西嗎?不是說沒有人寫,是沒有人看(苦笑)當聽音樂就只是聽音樂,誰會去在乎這些後面的「趣味」呢?這是身為一個樂迷感到遺憾的地方。 幸好藉著網路的媒介,還是有一些人在做音樂書寫的動作。
--
下收瑪莎和林貓王的FB討論,另外在林貓王這篇文章的下面的討論,我覺得也蠻有意思的,我渴望的就是所謂「掏出一點理性,在聽音樂的時候,仔細對於音樂時空文化背景或是音樂人的手法目的、做深入認真的追尋。」(by張揚)
【五月天瑪莎】
這是一個樂迷的心聲,而不是一個做音樂的人的心聲。
身為做音樂的人,樂評說什麼有時候認真就輸了。
但作為一個樂迷,我們都會有不同各自評論音樂的方式,或是對於新的專輯出現時興奮的期望或是落寞的失望。
雖說在一本音樂雜誌評論樂評這件事相當弔詭,但這是這幾年來心裡的心聲,所以只好不顧他人非議地寫了下來。
不是為了樂評都很糟無趣而寫,這只是開始,最後我仍然很希望可以看到很多關於許多好的關於音樂的文字,而非無的放矢。
華人世界太需要關於音樂的書寫,讓人們去重新認識並重視音樂。這是我很深的期望,所以只好自己不怕死地站出來這麼說。
《樂評越評越貧》From Bark magazine 2014. Mar
你看樂評嗎?或者該說,你還記得「樂評」這種東西嗎?
至少對我來說,那些真的鞭辟入裡且準確點出作品好壞的樂評,是越來越少了。
我說的不是音樂聽完專輯之後的感想,那種抒情式的虛無縹緲,想應該是深夜裡聽了某專輯有感然後就把近期學到了一些言不及義的形容詞,無以名狀若有似無地以為自己點出這專輯的精髓所在。不!這不是樂評,這種東西請放在你自己部落格給附庸風雅的朋友們心血來潮時點進去看看就好。要不然就請你文筆再加把勁,也許哪天有個天殺的唱片公司找不到人願意在專輯側標推薦背書的,他們可能會因為你在部落格的努力,然後麻煩你寫50個字讓你真的可以跟音樂這個行業有點關聯。
我說的也不是那種為了文章在網路的轉貼或點擊量,而勉強擠出個憤怒的批判觀點(十之八九通常是「向商業低頭」)的這種樂評。這文章作者要不就是打著龐克搖滾精神的旗幟左批市場機制殺了音樂本身,右批音樂人向市場大眾口味低頭沒有骨氣。但說穿了這作者不過就是個無法成熟的中二個性,舉著先人(通常是Sex Pistol或是The Clash這種經典龐克)反市場反政府的大旗,認為音樂就是要越少人認識的價值才越高,一旦某張專輯成功了,他就因為向市場低頭而死去了。所以這種人寫的樂評,有時候也會用某種「唉!真可惜!我曾經如此愛你」的語氣,向某位他曾經很愛但新專輯大受好評的音樂人寫出告別的文字。這種也不是樂評,還比較像是一位心碎的歌迷寫的沈痛告白。「我的女神嫁人了,她背叛了我,她嫁給了這個市場,嫁給了商業機制,我陪伴了她這麼久,她終究還是離開了。我還是喜歡妳,但我沒有辦法再愛妳了。」簡單來說,那所謂的樂評就是以上這幾句話。
我說的也不是那種通篇花了幾百字,全都是音樂類型流派的介紹。天殺的我就是聽音樂而已,我要聽你長篇大論幫這張專輯或是這個音樂人的作品分門別類幹嘛?!你是有音樂分類的強迫偏執?還是其實你根本沒有任何評論觀點,所以只好用了很多你知道的音樂名詞加上斜線,湊上不管全形半形的字數之後還可以炫耀你知道的音樂類型和聽過的唱片真是多得難以枚舉?如果我連你說的音樂類型都沒有聽過,我怎麼可能會懂得你在形容什麼東西?音樂分類只是種溝通的工具,不是拿來定義別人的炫技。我沒有認識哪個音樂人介紹自己的專輯或唱片時有強調過:「我接下來想要做一張post indie/ sub dub/ heading-up shoe-gazing/candy pop crushed/ progressive retro rock的專輯。」做音樂是如此直覺而本能的事,誰會想把自己的音樂搞得如此複雜瑣碎而難以理解啊?!
台灣身為華語音樂的領頭重地,但認真書寫的關於音樂的文字卻少得令人感到心酸。
關於音樂的介紹,大部份都來自於唱片公司準備的新聞資料,經過塗塗抹抹修修剪剪,最後成了網路上某些音樂網站的音樂資訊介紹。所以不管在什麼媒體,你都會覺得那些文字的形容介紹和觀點雷同率高得嚇人,仿佛關於一張唱片或是一位歌手所能說的,每個媒體都差不多。
這是個網路的年代,是各種言論大鳴大放的年代,是每個人都可以公開說出想法的年代;但同時,這也是個可以不具名且無須負責的年代,是安迪沃荷口中「每個人都可成名十五分鐘」的年代。網站太多,但可以提供的內容太少,所以任何一位稍微願意寫下五百字通順文字的人,寫出來關於音樂的文章再怎麼天花亂墜狗屁倒灶,都會有人願意加上「某某編輯部」然後放上網站。再來因為網站之間的轉載合作,在沒有人知道或在意作者是誰的狀況下,繼續再轉載到下一個網站,因為它們也急著沒有內容可以更新或增加點擊量。只要關於音樂都好,不管內容觀點這個網站認不認同,總之有人寫了,我就發佈了;既然我發佈了,你就看吧;反正你看完了我就有點擊量了,然後你也順便留個言或轉載一下吧。
所以越是偏頗的文章網站越愛,因為不管引戰或是找話題,增加點擊轉載和留言數目才是這些網站的最大目的。
所以這些「所謂的樂評」開始參差不齊地在各種媒體(通常是網路)出現,打著樂評的名號但有的只是修改過的新聞資料,或是大罵特罵了某張唱片卻連筆名都不敢放。如果「樂評」在華語市場慢慢消失了,也許令人唏噓。但比較可悲的是那些不合格的樂評到處流竄,我們卻不得不買單。
感想人人會說,樂評卻不是人人能寫。所有的藝術形式,本來就是主觀的好惡。沒有好惡觀點的樂評,他就只是專輯的介紹。好的樂評無論對專輯的好惡,都能夠論述得條理分明也鞭辟入裡。樂評寫得好的人,不見得要會彈樂器或懂樂理,但必定要愛好音樂並聽過足夠數量的唱片,才能培養出自己獨特的觀點和視野。再者,他需要有良好的文字功力。抽象的音樂要化成文字就已經是件困難的事,更何況是還要描述這張專輯音樂哪些部分的好壞。最後,是對音樂的熱情和開放的心靈。因為熱情可以支撐著在華語世界書寫音樂的那種孤獨,而開放的心靈為的是對更多的音樂有更多的接受程度和想像。別再只會拿商業化當前鋒了,獨立唱片只是規模比較小的商業化而已,再者,哪個音樂人會說:「拜託!我的音樂是我自己爽的,求求你們都不要喜歡!我想要維持目前的獨立狀態,苦哈哈的就好,我不想紅,也不想你們買我的唱片!拜託拜託!」
我還記高中的時候,那個網路還不是那麼發達的年代,偶爾有機會可以看到一些精彩的樂評,讓我對作者們的文筆和耳朵羨慕不已。好的樂評讓人可以愛上音樂,也跟隨著作者的角度去聽見並重新認識音樂。無論是過去的經典唱片或是尚未為人熟知的新碟,一篇好的樂評可以是聽眾的嚮導,也可以是音樂人的鼓勵或警惕。後來開始做音樂後,雖然對樂評人總是又愛又恨,但幾次也因為某些樂評前輩的意見,覺得被點出了自己的盲點,爾後恍然大悟且受用無窮。
只是現在,我評你評他評,樂評越評越貧。
如果你是樂評人,或是未來的某天,你夢想成為一位樂評人,請別低估你們文字的力量。一張好的專輯有可能因為你們的介紹而名揚四海,也有可能因為你們的疏忽大意最終石沈大海。在同樣對音樂懷著熱情的生命中,只是大家手上的工具不同,表達的方式也不同罷了。音樂會因為文字的介紹而多了更多的故事和觸角,文字也會因為音樂的輔佐而意義非凡錦上添花。請誠懇地面對音樂,這從來都不是只要評論那麼簡單的事而已,這是你的專業,也是我們尊敬並願意聆聽的原因。也許某個不被瞭解的時刻,你就是唯一的「知音」。
--
【林貓王】
也來寫「樂評」這件事。
老實說我愈來愈不覺得「樂評」有那麼重要。曾經有雜誌社請我寫音樂評論,部分是要挑我覺得沒那麼好的專輯來寫,可以寫出它的優點與缺點,我實在沒有興趣,便回絕了。
理由很簡單,我希望把我的時間花在喜歡的專輯上面,不喜歡的專輯我到底為什麼要花那麼多時間,找那麼多證據來討厭它?我覺得這是「樂評」給人的錯覺,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你會覺得美食評論家說難吃的食物對你而言就真的很難吃嗎?或者,你討厭金針菇,但不見得別人就討厭啊? 音樂人應該是最討厭樂評的,Hot Chip知名單曲〈Over and Over〉就是在嘲諷樂評批評他們「重複性高」、「無聊」,於是乾脆寫出一首整首都在唱「Over」的歌,不巧的還真是好聽。Peter, Bjorn & John也有一首歌〈Breaker Breaker〉獻給樂評:「在你傷我的心之前,我要打斷你鼻梁,順便寫首歌來唱...」英國衛報樂評人Paul Lester還真的說過,有時候他只能躲在角落看表演,因為常講真話惹惱音樂人,還有人寫歌罵他。 因此我覺得樂評是很崇高的職業,因為沒有一個人的職業是要你掏心掏肺說真話,想想,你有辦法在公司裡對每個人說真話嗎?我無庸置疑的崇拜樂評,卻也開始產生懷疑。隨著閱聽的時間久了,我慢慢發現樂評是一個各說各話的詭計,往往英國的NME大肆吹捧的專輯,美國的Pitchfork就給予低分處理。
實情就是這樣,樂評只是個人好惡,但他們找到了方式去說服你,去告訴你這張專輯有多屌,即便它一點也無法感動你;去告訴你這張專輯有多糟,即便你聽第一個音符就想要掉淚。所以你這輩子最愛的專輯大部分絕對不會出現在什麼鬼音樂獎項,因為那些獎項也是一些樂評在處理的。 請相信自己的耳朵。樂評不是一切,只是參考的工具。某方面我很需要這些音樂資料來輔佐我,帶我到音樂裡更深的地方,帶我了解音樂的背景、故事、弦外之音;但某方面我根本不需要這些,因為有好聽的音樂就足夠了。音樂與我之間若產生了關聯,其他什麼都不重要。
至於我寫的東西是不是樂評,我很想說不是,因為這幾年下來我已經儘量找到方法誠實寫出自己的感覺。我沒有資格評論一張專輯,我只想把這張專輯帶給我的感動,說給大家聽。而且我更喜歡寫部落格了,我覺得,每個喜歡音樂的人都應該來寫部落格,相較於冰冷的「樂評」,我更看重「音樂文字」,有時候回去翻自己當年寫下的傻裡傻氣的東西都會發笑,但那就成為了你個人的記錄,包括網友留言,跟寫在臉書完全不一樣。而且這些都會經由搜尋引擎,成為廣大網友參考的依據,你寫得愈詳細愈好,想寫好話想寫壞話都好,最好讓所有的樂評都失業。
請你務必成為一個音樂分享者。
--
【五月天 瑪莎 回應】
從另外一個角度,討論所謂樂評這件事。
很開心這文章引起一些小小的波瀾,可以讓大家反思或是重新想想關於我們現有的樂評,以及我們該用什麼態度面對樂評。
沒有任何預設立場,我也覺得沒有任何對錯。
但林貓王這篇讓我相當有同感的是,樂評(或任何「評論」)的確是令人尊重且崇高的職業,因為在這個大家都不敢說真話的年代,居然有人要拿錢買下你的道德勇氣請你說真話,這的確是令人尊敬且不是每個人都辦得到的。
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要只相信自己的耳朵,只是在還摸不著頭緒自己的耳朵可以相信些什麼的過程中,卻可能會讀到有些自詡為「樂評」其實不太夠格的音樂文字,流竄在各種媒體中。
說到底,身為一個樂迷,我只是因為無意中看見了某些網路媒體的樂評,突然懷念起往日讀過的許多精彩樂評(當然也有罵五月天的),這樣而已。
但至少,每個人在相信自己的耳朵過後,如果還可以做些什麼,應該就誠如林貓王在這文章最後所說的: 請你務必成為一個音樂的分享者。
--
林貓王臉書
五月天瑪莎臉書粉絲專頁
- Feb 25 Tue 2014 01:06
迷妹的哀傷與自省
【噗浪迷妹閒聊收集】
每一次發現喜愛的歌手,從一開口聲音就跟著空氣振動送出,到必須先提氣設定好位置聲音才跟著出來;從直入人心的簡單純樸,到無奈沉重的成熟洗練;無所謂好壞,都是一個既歡喜又憂傷的過程。 這種哀傷不限誰,所以還是需要光碟唱片檔案這些紀錄下來啊!因為那個聲帶、在那個瞬間的振動,配合歌者身體的共鳴,都是獨一無二的。 有時候不想再整理單獨寫一篇討論唱腔的改變,或是寧願多說改得好跟漂亮的地方,並不是溺愛,而是說了就跟回憶一樣,只能懷念從前。
雖然我不是信控,但五板眾一直緬懷(?)final home、離表輕鬆的高音,還有清晰的咬字,我真的有淡淡的哀傷啊(遠目)
油的部分可能是經典慢歌結尾的戲劇化嗎?
比如知足、假快樂這一種;或是突然好想你、我不願那一種。
不過大陸萬里狂奔的過程真的會加重歌曲的戲劇性……
在異地不先設定好一個情緒沉進去的話,真的很難把歌唱好。
只是被說油啊、造作啊……有種傷心感耶,雖然我剛開始聽到現在的唱腔咬字也花了一點時間適應。私以為那是他聲帶隨年齡變鬆之後、為了維持穩定和音準力度不得不做的改變,只能說好好把握當下每一個美麗的聲音……
【p大浮水之前】
數字版雖然很妙的很正面,但真的覺得好沉重。
小九的肩上要扛多少東西啊?然後,一直在消耗而沒得沉澱的狀態下,還得背著這麼多的期許、聆聽這麼多的聲音,不忘抓住初心,再用作品去回應....
臺灣之光真難做。
【p大浮水之後】
說曹操曹操就到(倒)
什麼可以釣到人真是完全不可掌握……不過路人批評蠻善意的
(雖然那些評論本人肯定虛心接受而迷妹我只會胡亂哀傷心疼哈哈)
我覺得很妙,因為我是站在五月天是搖滾樂團的起點上去看他們對流行音樂與流行音樂聽眾的影響,所以他們當然不需要浪費時間「證明」自己是搖滾樂團(他們本來就是)。
不管在怪獸還是椰風搖滾的阿翊社長留言、或是後來團員們與李宗盛大哥的對談(怪獸家點名書中),他們組團、做音樂很重要的理念,除了做「能獲得最多共鳴」的曲子,還有為時代發聲的使命感,不只是自己爽。這份初心我想他們一直沒有遺忘,所以一般流行音樂聽眾很容易感受到他們傳遞的訊息。但這些訊息需要好的載體、那就是好的音樂。
我不說他們偽搖,因為在這個世代,音樂已經不能用單一的形式去界定,搖滾已經是一種精神,而他們有沒有搖滾的精神?這個讓聽眾自己去判斷。不過,既然五人是用搖滾樂團的型式組成,那麼對於樂團音樂的基本要求,我覺得是樂迷會在乎的部分。一組好的音樂人,技術和內涵兩方面的追求必然不可少、而且必須並重。
那麼五月天的音樂在通俗化、大眾化(也就是一般酸民愛說的商業化)的過程中,真的犧牲了技術嗎?我個人覺得他們沒有,而且竭盡所能的做出他們能力所及的最好,但他們不是神。
我還覺得他們花了很多心力在追求錄音室作品的技術層面上,只是雕琢多了相對靈性減少。而我們都知道他們在忙碌的現實下刻曲刻詞的,其實沉重大過於靈性(第二人生……遠目)一般聽眾沒有認真聽過五月天,每次舉例都拿藍三B面比近年的商業企劃或POP主打,小七小八那些二十代末、三十代聽眾被打中聽得會哭哭的歌都被遺忘、實在很無言。
推文中我回應有提到組團理念,音樂人期待他們更跳tone、更奔放,帶給普羅大眾新刺激,但我覺得他們是反過來先考慮傳唱度、做一般聽眾容易聽、好接受的通俗化流行音樂,再一點一滴納入不同於台灣市場主流的音樂元素進來--雖然對樂團界來說還不夠非主流。某個程度團員會壓抑自己的音樂喜好來成就五月天。若把團員個人的品味放進來或許會增加實驗性,但這對推行樂團的理念有幫助嗎?這個問題他們自己應該思考過……
但我又充分的感受到五月天團員會這樣潛水,其實很渴望聽到一些中肯的建議……誠如瑪莎在Bark magazine三月份《樂評越評越貧》那篇,所謂盲點。路人善意的批評經常是在不清楚創作理念或是顧慮下面的直覺感受,而音樂人對他們有更多音樂上未知領域和潛力的期許。我這種樂迷看太多他們講出來的東西和顧慮實際操作營運,反而會自動幫他們找藉口XD
就比如說雙吉他,早期的live混音和編曲真的是把兩把吉他推得很前面、也常讓兩把吉他交互solo,但現在多是怪獸主石頭節奏,混音層次也沒讓吉他衝這麽前面。這種變化我會理解石頭不走速彈路線,愛藍調的他比較重氣氛的塑造;再考慮到組團初心所謂通俗化,的確不需要每首歌都吉他開最大聲、搖滾做到滿;這是建構在我知道幕後的故事,所以接受這種改變或妥協,但對一般樂團樂迷來說,會不會是一種背離搖滾基調的退步?
他們現在混音軌數超多的,吉他不是solo部分,不會特別拉到最前面,有些歌甚至讓它舖底去加強曲子的厚度。當然如果你用好耳機開大聲是很清楚,但是對只聽的到中頻的爛喇叭、一般電視轉播,就只能糊成一片背景(話說我覺得小八超偏心節奏隊、2012吉他真的比鼓和貝斯還不起眼囧)。當live收音回來盡量往錄音室作品的細膩度去混音的時候,那麼的確聽不到如十萬青年那樣野性的吉他了。
--
【p大浮水後於相關討論串與音樂人r大的對談】
音樂圈想藉著華語流行音樂擴大一般聽眾的聆聽習慣,進而引起一些新的討論。我想這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有越多接受多元類型音樂的聽眾,才有更多空間讓百家爭鳴、台灣的音樂環境才能真正健全起來。
一般大眾沒時間各類型的音樂都一項項靠自己的視聽經驗挖掘,這時候流行音樂的確是一個很好的入門,從這裡去探索,絕對比漫無目的還有跡可循。我想起自己因為堂本剛認識funk和techno,他找過他的偶像sly and stone family的bass手合作,也曾請pole來幫他混音跟母帶處理,這些都是我平時不曾接觸、甚至有所誤解的音樂類型(我本來不喜歡電子合成而傾向於原聲樂器)。這是我從J-POP轉過去聽其他類型的經驗,那麼C-POP呢?
五月天身為華語主流流行樂界最成功的獨立樂團,自然逃不過這深深的寄望。只是社會與樂團界的期許,老實說也蠻沉重的。更不用提五月天一個方舟巡迴兩、三年,根本是內耗吧?而每次都在技術上不計成本的做大製作物,比如《第二人生》那張首首上百軌,唱片公司能接受所謂商業不成功的實驗性嗎?
當然以樂迷本身來說,想聽什麼從不執著於特定樂團或特定音樂人,但也會期待自己喜歡的音樂人能給一份聽覺上的驚喜。雖然我也很期待五月天帶來新的刺激,但不忍苛求。總覺得時機到了他們想做、覺得該做,那作品會說話;只是我真的不知道他們第九張要怎麼做、會做多久,才能滿足他們對自己的要求又足夠回應外界的期許。
- Feb 06 Thu 2014 21:40
大信信的低音(心)
有沒有人跟我一樣覺得阿信的低音超好聽的啊?(羞)
前幾天看到楊培安大哥上如虹音樂會聊到低音穩定度的事情
我就想到阿信的低音...超喜歡啊快多幾首低的(←喂)
小八之前的CD音源還沒有這麼強烈的感覺,但2013、2014年的現場
不管是真的去現場還是電視轉播、公開演出歌迷錄的的live
真的超好聽的耶(羞)
- Oct 07 Mon 2013 23:07
Mayday 10年快速聽^_^
現在流通的都是偶像照XDDDDD
聽mushico丟給我的視頻「五月天金曲串燒 (1999-2008) MayDay Megamix」(上傳 by Lifeline98金曲串燒)
邊聽邊寫,打算聽到後青之前……
反正後青和第二人生是保留專輯(咦?)XD
阿信第一張那種唱法,靠青春肉體(?)共振出來的喉音,
live的時候又還要和配器搶亮度,根本唱兩、三首就掛點吧…
我印象中第一次看到mayday就是168的轉播(好像是西門町最後一場的樣子?)
透露超無力走音超嚴重(比現在所謂的沙啞、走音嚴重1000倍吧XDDD)
錄音作品很明顯很多歌vocal疊2-3個音軌…
p.s.其實我第一張沒有聽過專輯,我是直接聽十萬青年站出來的live CD
嚴格說來我是從愛情萬歲才開始聽mayday的……
第二張的的錄音我只能說…河口湖真好!日本的技術真好!
吉他的聲音完全就升級了啊!!!
不過鼓聲的收音…我覺得故意的收得很脆,所以挺青澀的感覺。
而大鼓的震幾乎被隱在貝斯下面……
其實我覺得阿信習慣壓喉音去唱低音沒甚麼不好(雖然有點像鴨子啦XD),
就跟WHAT'S IN專訪裡面隆太形容得一樣…
很詭異他低音壓嗓是壓嗓,但亮度跟力道…完全就是還在、不會不見啊!
p.s.整張最喜歡的其實是愛情萬歲這首歌…
我還記得溫柔是俠女闖天關的片尾曲(掩面)
人生海海整張…現在聽來會覺得band sound平衡怪怪的,
不過因為這張專輯是我青春時代很重要的印記,
所以…聽歌的時候很難把那個時候的自己抽離拉(遠目)
聽永遠的永遠,好喜歡mayday的台語歌、好喜歡瑪莎的貝斯TAT
……等一下我對啾啾啾好沒印象XDDDDD
雖然候鳥有貼魯,但其實我一直都沒有很喜歡這首歌……
現在再聽我真的覺得是編曲的問題,弦樂很大氣沒錯拉,但和band sound很沒有融合感啊XDDDD
雖然這張鼓有收清楚,但是不穩定感也很清楚
(為什麼當時諺明的鼓聽起來就是浮浮的、不太穩定的感覺囧)
「藍三」的優點也是缺點,大概是所有的位置收音都不完美,所以聽得到「生」音吧……
時光機沒有整張喜歡的原因,大概因為它真的是時光機吧…
就很碎、沒什麼整體感…不少歌不但超久沒聽,還會一時想不起來XD
印象中當時我最期待的是重新收錄了「雌雄同體」,後來聽了是超愛「九號球」
但快歌部分好多歌的編曲印象都很深啊…賭神、別惹我…看歌名想不起來,聽演奏倒是覺得熟悉XDDD
這張之後的弦樂和band sound搭配就沒有出戲的問題了。
p.s.諺明出國進修回來的鼓真的好很多…沒比較不知道,一比較是真的有好拉XDDD
個人超喜歡神舞(←混社團的夜晚背景音樂)…
但這個串燒收的神舞音質很不好捏(遠目)
(不過從時光機之後錄音室專輯阿信的聲音就越修越漂亮了…神舞超明顯……)
我最喜歡的阿信的聲音,應該是從神舞~後青這個階段吧!
就他開始認真把共鳴練起來……而喉音的部分又還沒壞掉←這啥XD
知足的歌,對我來說很重要(掩面)←個人因素。
麥來亂陪我度過很多低潮…知足和牙關也是…
而且麥來亂的吉他我非常喜歡ˇ
亂世浮生我那時候應該聽不懂吧,現在聽覺得編曲是層次很漂亮的POP ROCK。
阿信的詞其實有跟著年齡在長大……
雖然被說很青春,但是是不同階段的「青春」,
應該是說不讓心中的火滅掉的一種寫法。
不覺得有必要,也不可能留在藍三的階段;
而且藍三那種…不知未來的茫然感,也只有那時候才有。
(藍三雖然是經典,但實在不用說後來的差…光編曲就打爆藍三了好嗎XDDDD)
為愛而生當時因為一直上完娛宣傳,所以嚴格來說也不是沒聽過拉。
但是詞沒有「中」我,所以……(遠目)
可是那時候的阿信顏真的好正喔←這啥,
團長也是帥過頭了吧,所以當時大家都有錯覺認為mayday轉偶像了?XDD
p.s.好好聽一次為愛而生,「一千個世紀」後來根本就偷渡到諾亞方舟去吧XDDD
最喜歡的是「最重要的小事」捏……
後青因為是保留專輯(?)所以跳過不講←偷懶XD
寫於2013.10.4 12:30-14:30 by Alice
- Sep 19 Thu 2013 03:38
在我心中重新發芽的滷味天
談五月天,思緒很難整理。
就算我不是五迷,也沒辦法抽離、客觀。
因為他們或多或少都陪著我們六、七年級的青春成長。
而且現在繼續陪伴著八、九年級。
諾亞方舟開越大艘、人越來越多。
船長、大副、二副、輪機長、大管輪越來越沒辦法任性的想去哪裡就去哪裡。
--
以往寫懷舊文章的時候,總需要回顧一下最開頭。
五月天很幸運的不用,因為七年前記得我向阿信說了謝謝。
謝謝之後的七年間呢?現在要來講的是這七年的故事。
身邊沒有五迷之後,真的不會主動聽五月天。
並不是完全不知道,畢竟07年在下正在亞洲天團5566中吶(大笑)
還記得仁甫過年在完全娛樂用《天使》掰歌的故事
只能說《為愛而生》真的沒有歌打到我。
(天吶我才是那個「56魂不能亡」吧XDDDDD)
中間斷斷續續聽過一些,比如大熱的ballad《突然好想你》、《我不願讓你一個人》,但沒有真正留意。
這幾天在回顧的時候,連自己也吃驚了一下,我的2012年到底都在聽什麼啊?
堂本兩人分別出的夏馬跟重力、L團的蝴蝶……然後呢?耳朵太貧了。
到底怎麼會沒聽到金曲拿六座的《第二人生》的?我的2012年根本沒聽華語音樂吧!
就連2012百大金曲第一名的《我不願讓你一個人》,都是到了今年追林俊逸的樂光寶盒才注意到,慘。
其實更慘的是連林俊逸的節目都是停播之後才回去看的,那已經是5月的事了。
再來就直接跳到7月播出的快樂男聲2013,寧桓宇選了《知足》,阿堯老師的編曲。
開頭小提琴及寧桓宇自己的鋼琴,很快的把現場情緒帶到歌曲裡,後面轉成band sound又很巧妙的讓歌手不用分心去彈鋼琴,專心的詮釋歌曲的高潮;整段表演的層次變化多,既細膩又相當漂亮。
除了佩服洪敬堯老師的編曲,同時也讓我再次找了久違恐怕超過5年的《知足》回來聽。
看快男中間在蒐Nic的資料的時候,摸到了WHY NOT的推薦。
嗚哇1995年WHY NOT的《無法度按奈》聽起來完全沒有時代感啊,果然是一時之選。只是現在音樂環境也沒好到哪裡去,雖然聽眾的接受度有廣了一點點,但資源反而是萎縮的(遠目)
我雖然知道這是五月天鼓手冠佑「小時候」的團,也就這樣默默的過去了。
今年無意之間踩到五月天的音樂這麼多次,於是,最後在「入陣曲」爆發(?)
我沒有追蘭陵王,但它實在太紅了,蒐了一下預告,結論是--沒興趣(遠目)
但是但是....youtube有一堆五月天團員的倒數!
剛開始聽到部分副歌的時候還沒有中……
反而是每一則花絮前面中國風、不知道是kayborad還是吉他做出來的旋律(就是後面又在用電吉重複一遍的solo)記憶點非常的強!
真的找出這首歌來聽,前奏的吉他solo編得有標誌性不說,越聽越喜歡阿信的詞。
不過,怪獸中國風的特色很鮮明?第一次聽到入陣曲……我腦中立馬響起了《孫悟空》XDDDDD
開了相信音樂的youtube就想找滾石的youtube,然後真正進入我的五月天懷舊之旅。
--
這一個星期,開始知道什麼是「藍三」、想念「藍三」中一半左右的閩南語/台語歌、
知道語言技術指導生病睡很久沒醒(遠目)導致台語歌寫不出來產量大減之類的訊息、
經歷了五月天的CD不在身邊的煩躁感……
前天試著在一些線上試聽的網站混著幾張專輯部分歌曲來聽,
藍三雖然經典,但那個配器喔,沒對比沒感覺,比了真不是我在說、青澀得有夠不忍聽啊……
還好當時我年紀小沒怎麼在管配器(掩面)
當年我一直覺得《人生海海》混的很沒重點,
大概太貪心了、想玩錄音工程然後又還很菜,反而不如《愛情萬歲》的band sound過癮。
昨天上班的時候,終於鼓起勇氣從《為愛而生》開始聽到《後青春期的詩》、《第二人生》
《為愛而生》還能當背景音樂、邊做事邊聽,《後青》就不行了(遠目)
本來看了一些五迷寫的專輯感想,覺得可能要把心情準備好才能聽《第二人生》
卻沒想到自己栽在《後青春期的詩》
已經很久很久,沒有一首我從來沒聽過的歌,
才剛唱到第一遍副歌就把我的淚逼出來、第二遍主歌就開始大哭的好嗎?
「笑忘歌」做到了。
--
好吧!加重我追回五月天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9/27 Mayday要跟flumpool一起上Music Station!
稍微了解了一下這兩團之間的互動,
其實3月那時flumpool來台灣的時候,就知道五月天幫他們取了「凡人譜」的中文名字
也知道阿信填了「証」的中文詞、也看見了電視上打的PV。
但又是一個路過(笑)
撇開前面那些錄音作品,很久沒有在媒體上聽阿信唱live了,而在NHK HALL收的成音真的是沒話說。
我印象中再之前聽到五月天的live是在Google總部的那一次……
Google那一次我很驚訝,因為咬字和發音完全改變了,而且老實說,當時阿信的狀態並不好吧。
在EARTH × HEART LIVE 2013中,五月天的部分,開頭怪獸的solo很經典帥氣,器樂的部分,包括節奏隊和節奏吉他都相當成熟了,而阿信嗓音的狀態也很好。我想諾亞方舟71場操下來,對阿信來說也算是強迫進步吧,從體調管理到聲帶、共鳴腔的運用。聽來現下多了不少鼻腔共鳴,蠻適合唱日文歌的,雖然主唱大人實在沒什麼語言天分(大笑)
說到阿信的嗓子,就不得不提去年跨年、應該是五迷的痛(遠目)
全文如下:
連續開七場演唱會,是我從來沒有做過的事,今天開最後一天,我也要坦白一些我從來沒有說過的話,以前在很年輕的時候,說了一句,其實後來自己都會想,我真的做得到的事情嗎?記得當時年紀小,說在未來的某一天,要把手上的螢光棒,換成拐杖,我也要繼續唱下去。
但是我要坦白的是,其實每個人心裡,有一個明日版,也會有一個末日版。
我從小就不是一個很有耐性的人,我喜歡畫漫畫給同學看,但是我從來沒有畫到結局; 我喜歡畫圖,但是後來又跑去彈吉他;我學了吉他,但是後來又跑去談戀愛;真的談了戀愛之後,又迷上音樂,我其實是一個很沒耐性的人。
這十幾年來,有時候我也會想說、夠了,我再也寫不出任何新的歌;我再也不想要坐飛機;我再也不想要唱很多一樣的歌;我再也不想做任何事了。其實,在我心裡的另一個自己,真的很想要就這麼躲起來,到一個沒有人知道的地方, 去做自己其他的事情。我沒有跟任何人講過,但是每當我站到台上看到大家的時候,我就會一腳把那個自己踹開。
經過這七天,我真的感受到大家對我的關愛、照顧、鼓勵,是排山倒海的、不停的飛來,每天都有吃不完的東西、用不完的補藥、很多很多的鼓勵,我開始覺得自己其實不屬於自己,我會努力地寫出更棒的東西,我會鼓勵自己在每次演唱會的時候,都要充滿熱情,就像現在的心情一樣,我正幻想著,把枴杖舉得高高的,和你繼續唱、拉~拉拉拉,拉~拉拉拉……
唉、總覺得阿信走的是阿海走過的路。
樂團之顏的壓力、
連七天演唱會對聲帶的負擔(Shibuya Seven days 2003的DVD我再也沒看過第二遍)、
失音打開嗓針、覺得夠了想停、最後感覺這一切已經不只是自己而溫柔的留下……
因為樂團的存在和從她誕生的音樂,已經成了一種信念、甚至一種文化。
怎麼忍心讓她枯萎?
大概是混拉團混成銅牆鐵壁了,只覺得阿信比阿海可愛多了(遠目)
某h君成熟獨立的程度實在是讓人很痛、痛到不堪回首還要感謝他的溫柔啊XDDDDD
--
相關連結:
相信音樂官方網站
五月天日本官方官網
五月天facebook
阿信的新浪博客
阿信的新浪微博
阿信的facebook
阿信的推特
怪獸的新浪微博
怪獸的facebook